提起“快活林”,许多人会想起《水浒传》中“武松三打蒋门神”的那一出。不过,那个被蒋门神霸占的“快活林”似乎只是武二爷的结拜兄弟施恩开设的一家酒店,是否有地名所依不得而知。但在历史上的银川城西,确确实实有过一个叫“快活林”的地名。
这处“快活林”,《嘉靖宁夏志》记载:“在城西十余里,丰水草,可畜牧”;《乾隆宁夏府志》载:“在府西四十里,丰水草,宜孳牧”。
既然地名中有“林”字,那一定是一处树林或灌木林,而史志中有关银川城西快活林的解释,并未提及其有多少树木森林,只言及其水草丰沛,适宜放牧。这个谜一样的快活林到底在何处?是在银川原老城区以西十里,十几里,还是四十里?为什么多草而为林?为什么看似为游乐之所却未流传下来半点诗赋名句……带着诸多的疑问,我们从兴庆区沿北京路向西而行,寻觅答案。
银川城西蓄滞洪区——快活林的地望所在
驱车行至西干渠一带,基本上就是所谓的“府西四十里”了(清代中前期的一里较现今的一里稍小)。北京路跨越西干渠后,继续向西沿伸下去,接连101省道——即沿山公路,从西干渠至沿山公路的3里多路,都属于地方志“四十里”的误差范围内;而北京路向南至平吉堡立交、向北至新干公路的范围,大抵也在“府西”的误差范围内。尽管这一区域目前已是林网交织、田畴沃野,贺兰山农牧场、平吉堡农场的职工承包地和私家庄园、果园分布其中,还有地标式建筑西夏广场,但该区域大面积的土地则是水利工程用地,即银川市防控贺兰山洪水的蓄滞洪区。正值夏秋之交,尚能看到蓄滞洪区中一汪汪的积水,而积水中间或周边的滩地尽管面积不大,但绿草茵茵,恰是一幅水草丰美的景相,不由得开始相信:“丰水草、宜孳牧”的快活林就在此区域。
从北京西路加油站顺简易路北行300多米,翻过新整治的防洪堤内,却见一大片挂着青绿果实的沙枣林,高大的芨芨草丛和披粉挂彩的红柳灌木分布其中,同行者禁不住欢呼雀跃。下到沙枣林里,感觉地上很有些松软,但踩下去还是比较坚实的。找一颗斜立的沙枣树,乘着荫凉席地而坐,喝一口带来的冰镇汽水,那种感觉不是快活又是什么?
然而对比史籍中明代与清代快活林的方位,一个是“十余里”,另一个是“四十里”,相差如此之大,莫不是前者记述错误?笔者虽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也认为完全存在着可能性。明代宁夏镇城西侧十余里即是今天金凤区西侧,清代满城一带,这里是银川平原一级阶地与二级阶地交接洼地,有明一代唐徕渠灌区西侧支渠稍大约就在这一带,地下水位较高,土壤含盐量不太大,完全有可能分布湿草甸与红柳丛、沙枣林。
缘边尽是快活林
从卫宁平原到银川平原,整个宁夏平原外围地带,基本上是遍植林果树。东有苹果、长枣出名的灵武园艺场、灵武农场;南有中宁、中卫出了名的枸杞、小枣,青铜峡的瓜果葡萄;西有贺兰山麓绵延百里、包罗葡萄、苹果、梨、杏、乃至核桃的水果带。这个水果带主体上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宁夏平原绿洲扩张、土地开发的结果。但是历史时期,宁夏平原也不乏林果园。
北朝时期建都于统万城的大夏国国主赫连勃勃,即命人在黄河河道的江心洲上建离宫,植果树。数十年后,郦道元行至其地记下了当时的场景:“有薄骨律镇城,在河渚上,赫连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北魏的薄骨律城早在两汉时名为灵洲,后复用灵州。唐时有诗人韦蟾在其名为《送卢潘尚书之灵州》的送别诗里勾画出时人对灵州的印象:“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尽管唐代的灵州因为黄河主流的改道早已成为黄河东岸阶地,古时的林果园也被稻麦良田分割蚕食,但在地名中还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吴忠市利通区的早园,是为避讳中宁县的枣园地名而同音转义而来。
翻开地图,宁夏平原缘边一带有林果含义的地名俯拾皆是。在银川平原的河东灌区边缘,从南至北有枣刺梁、枣岗子、果园村、新园村;河西灌区出名的有银川市西北的园艺场、正西的园林场;卫宁平原则有枣园、东园、西园、杏园沟等。其实种植果木最多的还是隶属农垦或地方的一些农场和园艺场,如以苹果和梨等水果驰名的平吉堡农场、吴忠园艺场;以葡萄种植出名的玉泉营农场;以苹果和长枣闻名的灵武园艺场,等等。
(本文作者为宁夏大学教授、地理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