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个人中心 无障碍 长者版

说说西汉的典农城

保护视力色:              字体颜色: 【       绿 】        恢复默认     发布日期:2016-03-24
 

 

  所谓“典农城”,即古时掌管农事的农都尉之驻地。西汉时,冯参将军任农都尉,主管屯田农事,带领军民筑南典农城、上河城、北典农城,见证了古代宁夏地区的悠久历史和农耕文明。历数今日银川掌政镇、永宁上河村、下河村,青铜峡邵岗镇……这一个个熟悉的地名,均与这段久远的历史有着不解渊源。

  从北典农城到掌政镇

  先说北典农城。秦代,今宁夏地区属北地郡富平县,汉代属廉县。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冯参将军任上河农都尉,主管屯田农事,在张政堡洼路村处筑北典农城,此为银川市建城之始,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

  汉代朝廷为了戍边固城,开始向今天的银川平原大规模的移民。上河农都尉冯参带领这里的百姓开渠引水灌田,殖谷发展农耕,建起了一座管理屯田戍边的北典农城。因此处安置从河南宛西吕城迁来的大批移民,故而又称吕城,靠近黄河边的黄河渡口,也被称为吕渡。

  魏晋南北朝时,赫连勃勃在此建立了饮汉城,因饮用汉延渠水而得名。并于413年(东晋安帝义熙九年),在此建丽子园。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在丽子园建怀远县。北宋《武经总要》中称此地为“塞上江南”。宋天禧四年(1020年),李德明决定将西夏都城从灵州西平府迁到怀远镇,筑城修庙,大造宫殿官署,城池宫室初具规模。李元昊于宋宝元年(1038年)建立西夏国,西夏国都就建在怀远城,定名为兴庆府。

  到了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设置张政堡,以第一任堡长张政之名命名。张政堡清雍正二年(1724年)属宁夏县,民国30年(1941年)属永宁县,1949年张政改为掌政乡,后为掌政镇。朝代的更替,民族的融合,使这里积淀了极为丰富的多元文化。

  位于邵刚堡的南典农城

  再说南典农城。它是冯参建筑的管理屯田戍边的又一城池,位于邵刚堡。这里先后属富平县、回乐县属地,西汉时在此设灵武县,因此地西边有“灵武谷”而得名。北周武帝天和三年(568年),后魏攻破赫连昌,将俘虏、胡人等少数民族迁徙到这里,成立了胡城。北宋开宝年间(968年~976年),改灵武县为军镇,为河外八镇之一。西夏时升置为顺州。明代归宁夏左屯卫,清代、民国属宁朔县范围,今永宁县西部属之。

  唐代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中写道:“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诗中所说的“归雁入胡天”就是指“胡城之地;“属国”,本是秦汉时典属国官名的简称;“孤烟”,是古代通报军事信息,在长城烽火台上点燃狼粪冒出的浓烟;“长河”,是指横卧如带的黄河;“燕然”,即燕然州,唐开元年置,寄置在灵州郡回乐县界(今灵武市西南),为羁縻州(也称六胡州)之一。据《旧唐书?卷42》记载,燕然州为突厥民族九姓部落所处。王维在诗中描绘的情景,大致和当时的“胡城之地”相符。“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边塞奇特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邵刚堡,明代以前称灵武马站堡,明洪武初年设立邵刚堡,以第一任堡长邵刚之名命名。曾是宁朔县、永宁县属地。邵刚堡在历史上有名,不只是有名诗从这里传扬,还因为汉代冯参在这里建筑了南典农城。明代,因“北虏数犯宁化、李俊诸堡”,宁夏镇设“南路邵刚堡”,明正德五年(1510年)设守备署,建振武楼,领玉泉营旗军200名,把总官一员。

  上河城与今日的上河、下河村

  后说上河城。冯参任上河农都尉的上河城,位于今永宁县的上河村、下河村。“上河城”本是一个地名,后来为什么会出现上河、下河两个地名呢?这与后来的“黄河改道”、“岔河众多”有关。岔河出现在上河城,那么,岔河上方的地方便叫“上河”,靠近黄河主河道的下方便叫“下河”,这就是今天黄河西岸有下河村,而下河村之西又有上河村的缘故。王弘堡在黄河之西,但靠近河边的两个地方,一个叫东河村一个叫西河村,(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东和、西和村),同在今天的黄河之西,又为什么叫东河、西河呢?这是因为当时两村之间有岔河。

  上河城与北典农城、南典农城不同的是,这里是冯参的“上河典农都尉所治也”。可见,上河城不仅是一座典农城,还是冯参指挥屯田的治所和居住的地方。当时上河城屯田的规模很大,几乎涵盖了今天的上河、下河、永清、政台、政权、立强等村。这里出土的筑城基石、巨砖、残瓦、古井、古墓、文物等等,见证了悠久的历史和早期的农耕文明。北魏时“徙汉人以屯田”,在这里建筑了汉城。明清时,这里称为河西寨、河西堡、上河寨。上河城是永宁县境内建城之始,至今已有2100多年。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上河城在西河富平县,即此地也。冯参为上河典农都尉所治也。”汉代,除了建上河农都尉外,还在西部地区建立了朔方农都尉、张掖农都尉、酒泉农都尉等。据《宁夏军事志》记载:“上河城,西汉武帝时筑,以屯田为主,西汉上河农都尉治,上河城在(南)典农城之北,属灵州县,北魏称之为汉城。”

  诸多历史遗存的印证

  “典农城”,即掌管农事的农都尉之驻地。农都尉冯参将田地、荒滩划成条块,分给屯军、农户、流民、牧民等人耕种,年终只交数量很少的赋税粮,其余收入归耕者个人所有,调动了流民的积极性,促进了汉代当地农业的发展。

  永宁县的上河、下河村,是西汉农都尉冯参将军在这里建筑上河城的地方,也是永宁县汉代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地名从西汉起,先后叫上河城、河西寨、河西堡、上河寨。

  1972年8月,永宁县通桥公社下河大队社员在挖渠时,发现了一枚奇怪的印章。这枚印章呈正方形,边长1.5厘米,厚0.4厘米,高0.8厘米。印章的正面刻有阴文篆书“廉眇印”三个字,小巧精致,当地人谁也不知这是何物。

  经专家鉴定,这枚印章为东汉时期的人物姓名印章,材质为琥珀,质量极高,今时罕见。按东汉习俗规定,该印为主人生前所佩,死后随葬。永宁县文史专家经过对此地出土的其它陶器残片综合考查,认定这里是一片汉代墓地,但几经开渠、建房,早已被毁。

  廉眇为东汉时期上河城的一位头领,死后葬于下河村,原地离黄河较远,后因黄河西移,故到了黄河边。这里出土的廉眇印,佐证了这里的历史。如今当地姓廉的农户也不少,可惜他们无法认得2000年前的老祖宗。

  汉代墓葬在永宁县境内不断发现,有位于汉延渠100米处通桥的汉代墓葬群落,有位于唐徕渠西侧增岗的新桥滩汉代墓葬群落,有位于三关口东南2公里处的汉代墓葬群落……它们有力见证着这片土地丰富的过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