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个人中心 无障碍 长者版

贺兰地名史考

保护视力色:              字体颜色: 【       绿 】        恢复默认     发布日期:2016-03-24
 

 

  贺兰县辖域历来为宁夏(路、卫、府、道、省)所属。贺兰县乃至宁夏全境,远古时期即为祖国先民活动的重要地域之一,贺兰山东麓之贺兰口岩画,实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有力见证,但至春秋战国时期,因游牧民族迁徙频繁,流动性大,长期未能形成固定聚落。至秦代始建郡县,隋、唐设州县,西夏立国,置有府镇。缘于战乱频繁,明以前,县境内地名鲜有志书可考。明清以来,政治局面相对稳定,村落出现,地名随之形成。因此,贺兰地名属明以后命名者为多。明以前者,仅可于幸存史志中略见一二。

  明初,宁夏系“九边”之一,出于军事需要,建有总镇、卫所、屯堡、烽堠等军事体系,驻军屯田。时有随军屯田之“军余”(此对所有屯田兵士和在役军士子弟的指称)落户于此,是为军户。据载,洪武初尽徙宁夏之民于他所,其后50年间(历洪武、建文、永乐)复迁秦晋江淮之民于此,以实边陲。军户建卫筑堡以居,渐次形成村落,由是集镇、村落之名多具有堡、寨、营、户等边陲军事之特点,如潘昶、金贵、王澄、谢保(今为“习岗”)、张冤、李纲(今为“立岗”)、丁义、雷福(明万历年间改为“丰登”)、桂文、常信、高荣、虞祥(今为“于祥”)诸堡皆属此类。堡名

  多以屯长姓名命名之。万历二十年(1592年)哱拜叛乱之后,洪广堡、虞祥堡、桂文堡多因驻军布防,故又称之洪广营、虞祥营、桂家营。

  清代,随着生产发展,人口繁衍,村落增多。雍正、乾隆年间(1723年~1759年)新设十多堡,如清水、汉佐、西佐、贺兰等,亦多以堡、寨而名。

  贺兰县前身宁夏县,清雍正四年(1726年)置。1935年宁夏县迁址谢保堡(即谢岗堡),县域稍有变迁。1941年宁夏县更名贺兰县,同时改“谢保”为“习岗”,改“李岗”(初为“李纲”,后作“李刚”、“李岗”)为立刚(今书之“立岗”)。

  宁夏县易名贺兰县,出于原宁夏县西倚贺兰山,辖区部分深入贺兰山内,故以“贺兰”名之。贺兰山之命名,传说有二:一,山以形名,唐《元和郡县志》谓:贺兰山树木青白,望如骏马,北人呼骏马为“贺兰”,故以此名山。另一,山以姓名,《晋书“四夷”北狄传》称:西晋太康年间,先后有匈奴四批共17万口归附于晋,其中,有贺赖氏。《隋书·赵仲卿传》中第一次出现“贺兰山”名。贺兰,即“贺赖”之音传。(见《资治通鉴》卷108胡三省注:“兰、赖,语转耳。”)可说“贺兰”既属直接以地物命名,又属间接以姓氏命名。(本文由贺兰县政协提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