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银川的街巷,恐怕没有一条街像中山街这样深入人心。它南起银川如今仅存的一座古城门——南薰门,北止今北京路,中间以羊肉街口为界分为南、北街。不过两公里多的一条街道,但数百年来,围绕着这条银川古街发生的故事浮浮沉沉、从未褪色,即使今天说起,依然是风云激荡。
(一)沧桑多变中山南街
旧称南大街、南薰门大街
古代的街巷最早多以八卦方位简单辨别,如南大街、北大街、西大街等。到清朝时,宁夏城的街巷格局已定,全城以6座城门为标志,形成了6条主干道大街(如南大街、北大街、西大街等)为主和由各坊市(如米粮市、羊肉市)或建筑物为辅(如镇远门大街、光华门大街)加以划分的街道布局。事实上,数百年的宁夏城街道名称演变中,中山南街之“南”从未被弃,因它简单、直接、易辨别,就像是这座城市的“指南针”,为南来北往之人指明行路方向。
明代时,中山南街被称为南大街,是唯一一条穿宁夏城而过的古驿道,故而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在明《弘治宁夏新志》中有零星记载,南薰门内西侧,为宁夏卫衙署,后改为庆王朱栴的临时王府;门内东侧还有南察院衙署、中屯卫衙署、宁夏镇药局和庆藩宗学。
清代时,南大街又以南薰门大街的称谓出现在史书中,据明《嘉靖宁夏新志》记载,南薰门城门内西侧设有宁夏府衙门和宁夏驿道总站;门内东侧设有宁夏县仓、平罗县仓和宁夏盐仓。南薰门大街沿街还建有著名的“风清畿甸坊”(纪念清朝名臣赵良栋长子、宁夏直隶总督赵宏燮)和“雅镇海服坊”(纪念清朝名臣赵良栋次子、宁夏府兵部尚书赵宏灿)。
因南薰门大街这份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宁夏历代武将名臣的王府官邸也多沿此街而建,有以慑八方之意。如:向北过了如今的新华东街,明代的庆亲王府便位于南薰门大街以西,街的东侧则建有丰林郡王府、镇远郡王府。清代,庆亲王府被毁,在遗址上修建了宁夏县衙署;在街的东侧,明原两王府的旧址上又建了“勇略将军府”(清初名将、曾任宁夏提督赵良栋府邸)。
更名“中正大街”和“中山街”
历史翻至民国,南薰门大街的历史更加清晰。请教宁夏史志专家吴忠礼先生得知,人们口耳相传的中正大街、中山街均为南薰门大街的更名,而且更名背后还隐含着地方军阀马鸿逵的一番政治谋略。原来,在1942年,为迎接蒋介石来宁视察,时任宁夏主席的马鸿逵特将南薰门大街改名为中正大街,照样从羊肉街口划分,南向改为中正南街,北向改为中正北街。1947年,马鸿逵又将中正南街改为中山街,中正北街改为大同街。直到1956年,中山街和大同街才统称为中山街,仍以羊肉街口为界分为中山南、北街,并沿用至今。
清朝时南薰门大街上的宁夏县衙署(现新华饭店处)到了民国时期,被马鸿逵建为赏花纳凉的东花园。东花园当年的情景,现年75岁的银川市民井笑泉记忆犹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偷偷翻墙进去过,其实也算不上啥花园,里面种的多是李、杏、萝卜、茄子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溜进去刨过园子地里埋着的子弹。”
民国时期发生在中正大街或中山街上的故事,可不仅仅只有“东花园”这般流露着闲情浪漫。在南薰门内东侧(现银川商都处),马鸿逵还建有“呼东大狱”,后改为“修枪所”。高耸的狱墙、哀号声、火药味,平添不少人们对中山街的畏惧之心。
“桃李之香”溢满街区
昔日的南薰门大街,也不全是权贵的身影,与它纵横交错的街巷里发生的故事让它的历史变得丰富、厚重。学堂巷(现育才巷)便是南薰街上一条百年老巷。
学堂巷因巷子里的一所“艺徒学堂”而得名。但艺徒学堂究竟成立于何年?由何人创办,招收的都是什么样的学生,关于宁夏城的各种史料上并无明确记载。对宁夏教育史略有研究的宁夏文化厅副巡视员杜吉林,向记者介绍了晚晴时宁夏城的办学情况:晚清,尤其到了光绪三十一年后,清朝后期,宁夏城开始有专门针对某行业而开设的各式学堂。“所以,‘艺徒学堂’的前身极有可能是培养戏曲、杂耍孩子的戏班子。”
在杜吉林的介绍中,1914年,继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小学校令》后,宁夏相继开办了一批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宁夏回族自治区县立第一高级小学便在艺徒学堂的基础上应时而生。战火连绵年代,这所小学一度停办。1950年,学堂巷上空又传出琅琅书声。1956年,学校更名为银川市第三小学,学堂巷更名为育才巷。
由于与其他小学相比,育才巷的银川市三小的优势还有,紧邻中山南街。宁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山北街可是银川市政治、经济的中心地带(银川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等重要政府部门当年都分布在中山街上),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学区内有源源不断的优质生源。据校方提供的资料,在1978~时间,银川市第三小学的升学人数连年居全市第一,成为银川市当之无愧的重点小学。
如今,育才巷里的那座名校已搬迁至中山北街的立志巷里(现名兴庆区三小)。但昔日校园里那棵最年迈的槐树还在,操场上的塑胶跑道还在,几座分别修建于不同时期的教学楼也还在。近百年“桃李之香”早已丝丝缕缕地渗入街巷的每一处,无法挪移。
曾经温暖朴素的四合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私有土地、房产归公,让寻常百姓得以入住中山南街沿街院落。平均7~8户人家共用一个四合院,有高大的院门,下有门槛、上有门楣,房屋多为土木结构,南北朝向,南北户间仅有2米宽过道。“南屋做饭,北屋闻香;院头吵架,院尾劝架。”这就是60岁的闫海嘴里描述的中山南街昔日的街坊生活。
建筑工人闫海和57岁的大学教师简新是从小长大的哥们,至今他们仍居住在中山南街附近的一栋老楼里,童年的记忆让两人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可以聊。爬南门城墙、钻城洞,堵不喜欢的老师家的烟囱、一起在街边和煤饼,就连结婚都是在同一个四合院里先后办的酒席。
四合院里的结婚场景,是闫海心里最温暖的一段记忆。一家有喜,全院欢腾,张家结婚,李家、王家房顶上合搭一块帐篷布,棚下挂电灯,摆桌椅,这做席的、吃席的空间就全有了;亲家来人多了自家住不下,邻居家钥匙一撂,房子随便用;吃席的桌椅碗筷不够用,全院、甚至整条街的碗筷都能随借随到。
只是这种不分彼此、温暖朴素的邻里生活止于1985年,那一年,中山南街要修“小吃一条街”。因修此街,中山南街沿街的老四合院不得不拆除,就连街边那数百株高达数十米的白杨树都未能幸免。
“小吃一条街”成为“电器一条街”
在中山南街“小吃一条街”东北角(与新华东街交会处)的一面墙上,留有一块刻着“小吃一条街”由来的花岗岩砖,上刻“为繁荣市场、搞活经济,方便人民生活,经银川市委、市政府批准,在银川市中山南街建设小吃一条街。”施工起止时间为1985年3月5日~同年6月15日。
然而落成后的“小吃一条街”,并未如建设之初设想,成为宁夏特色小吃一条街,相反为了快速盘活这条街的经济,各种各样的商铺都入驻此街。后来随着市场竞争,经营不善的餐饮商家逐渐退出,街上最聚拢人气的却成了各大小家用电器店。今天的“小吃一条街”沿街商铺中,约90%以上为电器行。当初入驻的不多的几家小吃店中,仅剩“仙鹤水饺”一家。
由于紧邻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薰门,小吃一条街极其周边建筑在建设之初都必须遵照文物保护条例相关规定:周边建筑不得高于南薰门高度,地表挖掘工程不得损伤古建根基。这自然多少让日后的中山南街附近的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市政建设受到一定程度制约,也多多少少影响了中山南街附近住户的居住与出行质量。
在“小吃一条街”东侧富强社区的楼群下,很容易找到一小撮一小撮聚拢纳凉聊天的“老中山南街”居民,他们有的喝着茶、有的捡着菜,有坐在马扎上的、有蹲着的,轻松自然地面对彼此。和记者聊起昔日的中山南街,他们总有一肚子的故事要讲,可说起今天的中山南街,他们又似有满腹委屈和牢骚。即使如此,他们也说他们从未想过要趁早逃离这片街区,“这里是我长大的地方,有一起长大的伙伴,是我在这座城市里的根,你说我离得开吗?”简新说。
(二)古今要道中山北街
沿着中山南街北行,穿过解放街路口(羊肉街口),街边的路牌已变换为“中山北街”,沿此街北上到北京路时,中山北街的名称也就到此为止。这条街全长1.3公里,和它的“姊妹街”中山南街一样,不长不宽、沿街树荫遮日,车辆川流不息。而它曾经的模样与故事,同样深印在银川人的记忆之中。
从“旗开得胜”之门说起
夏季的每个清晨,都会有一辆洒水车缓缓沿北京路右拐至中山北街,自北向南一路喷洒。82岁的刘浩章,晨起遛弯,看到洒水车开过来,他便会停下来,专等着呼吸水车携裹而来的那股湿润清爽之气。
刘浩章家住文化东街德胜三区,小区之名便来自古时银川城的德胜门(也称北门或北关门)。北关门里有刘浩章一家4代人的记忆。“1960年北门楼子被拆了,太可惜喽。”查阅百度百科,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过德胜门的城市,全国只有5个:北京、沈阳、吉林、合肥,还有银川。如此有特殊意义的城门如今片瓦无存,老人的惋惜情有可原。
记者从宁夏史志专家吴忠礼那里得知,古时出兵打仗,将士一般从北门出城,之所以北门取名德胜门,便是取自“旗开得胜、以德取胜、道德取胜“之意。
在刘浩章的指引下,记者在北京东路与中山北街交会处十字路口东北角,街心花园西南临街处,终于找到了昔日“德胜门”的标识点。标识点石碑上刻着:“据《乾隆宁夏府志》载,德胜门始筑于西夏时期,元、明、清三朝代延续之,清乾隆三年(1739年)毁于地震,五年(1741年)重修,并在原址基础上将城门和城墙向内移动近20米,即现址。20世纪60年代被拆除。”
沿街曾遍布王府、官邸
因德胜门这份特殊意义,明清两代时,中山北街还被称作德胜门大街、命我们大街、北大街。德胜门大街沿街帅府、衙署林立,府、衙里则是一派秣马厉兵、随时备战出征之态。
据吴忠礼先生考证:德胜门门内西侧,明代为镇守宁夏征西将军、总兵官的帅府和宅第,帅府西还有一座马神庙;门内东侧是皇帝亲派的监军太监府第和宁夏左屯卫衙署,这边以东也有关王庙和岳王庙各一座。德胜门大街向南临近现羊肉街口处,西边为宁夏按察司衙署(北察院),东边为真宁郡王府,临街还有著名的“总理六师坊”一座(纪念明末回族名将马世龙)。
清朝时,德胜门大街周边变化不大,各帅府都有保留,不过是将前明帅府改为宁夏总兵署。前明真宁郡王府基本荒废,在旧地基上另建专管少数民族事务的部郎衙署。据《清实录》记载,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二十七日(农历),康熙曾亲赴宁夏府城(现银川市)调兵遣将、督办粮秣。康熙先出北门(德胜门)检阅绿营马步兵操练,后登南门城楼(南薰门)巡视。康熙共在宁夏府城住了18天,临时行宫就在德胜门大街(现中山北街)宁夏明清总兵宅(银河巷原银川市第一职业中学校址)。
“五亩宅”和“将军第”
南有南薰门坐镇,北有德胜门护卫,让南薰门大街和德胜门大街成为明清时期宁夏城最重要的大街。两条街在军事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意味,一直延续到了民国时期。德胜门大街上设了宁夏护军使公署;回族将领马福祥民初护军宁夏时,曾在原北察院旧址上创办了宁夏蒙回师范学校,学校的南边是回族将领马鸿宾宅邸“五亩宅”(兴义市场北侧,坐北朝南),“五亩宅”以东便是马鸿逵的大公馆“将军第”。
据吴忠礼先生考证,比邻而居的“五亩宅”和“将军第”,原址应是马福祥任宁夏护军时修建的,仿照的是清朝王府的建筑风格,有前、中、后三进大院,中院东、西厢为二层木构小楼。各府大门都修得飞蟾蛎头。至于马鸿逵的“将军第”,刘浩章还有印象,“墙基都是石质的,上面雕刻着花鸟纹饰。大门相当气派,朱红色,上方刻着鎏金的‘将军第’三个大字”。
刘浩章的记忆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德胜门大街改名为中正北街,后来又改为大同街,“但不管咋改,老百姓还是习惯叫北门大街”。北门大街的趣事有一件,刘浩章也记得很清楚。北门大街原来是条土路,马鸿逵嫌每天上下班路上被土路弄得灰头土脸,便令沿街居民分段拉石碾层层泼水压平,沿街的院落门前需置盛满水的大水缸,按时有警察叫喊:“撒街喽——”,以令百姓泼水压尘土。那喊声,还有一层弦外之音,“那便是‘马鸿逵出(进)府喽’”,刘浩章笑说。
昔日“羊肉札口”和昔日沿街威严林立的王府、官邸相比,中山北街的街尾“羊肉札口”(现在的羊肉街口)就多出不少寻常百姓家的烟火气息。在记者溯源中山南北街期间,“羊肉札口”也是人们口里最常提及的一处地名。
羊肉街口的得名,自然与“羊肉”相关。据刘浩章和不少受访者表示,在他们的记忆中,在此街口西南角曾有二三家羊肉铺子,铺子比较简陋,路边栽了几个木桩子,上边一根横杆,新鲜的羊肉用钩子挂在横杆上,旁边摆了一个剁肉的木桩子。铺子虽然简陋,羊肉却肉质鲜美,旧时宁夏城不少有头有脸的大人物都少不了常光顾这些羊肉铺子。羊肉街口的名字就是这么被老百姓顺嘴叫开,并沿用至今。
如今,羊肉街口可与羊肉没有一点关系。的哥老吴说,“羊肉街(gai)口的红绿灯,要是‘不小心打个瞌睡’,中山街、北京路、清和街、胜利街、南薰街那可就堵成停车场喽。”在今天,羊肉街口的交通意义远远盛名于它的由来,它是一个贯穿银川东西南北街区的重要街口,每时每刻紧张繁忙,不得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