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银川市西夏区的境域内,有一处名叫“西店庄”的村落。这个村落远离城区,如果不是细翻地图,恐怕许多人都不会知道它的存在。但就是这样一处默默无闻的村落,与它勾连着的,却是一段清末宁夏满城的历史珍闻。如今说来,依然动人。
寻访“西店庄”
寻访选择从西夏区满城南街出发,采访车途经多个路段,向北而行。经芦花村、同庄村,一直穿过城北的绕城高速,再经一段田野间的乡村公路,到达一处名为“同庄村三组”的村落。行程约15公里。
《银川市地名志》(1988年版)记载:西店庄,在芦花台北偏西4.2公里处……曾名“屯庄大队第三生产队”,1986年以原俗称命名。
下车询问了几位当地村民,只说此地名叫“同庄三队”,对“西店庄”名称并不知晓。考虑到他们三四十岁的年纪,年代久些的事情恐不了解,又在村里继续询问。丁学仁,本村村民,今年78岁。他说:“是的,这里过去的名字叫‘西店庄’。”
为何要寻访这一村落?上述《银川市地名志》中的那段记载,其中还有这样一句:“清末,为安置满民务农在此(西店庄)建‘屯庄’。”依此记载,这一名为“西店庄”的村落,名称自清末至今,共经历了三次名称的变迁:屯庄——西店庄——同庄大队第三生产队——同庄村三组。
“安置满民务农”,这一记载是否确实?丁学仁说,他也听村里的老人讲过,有过这么一回事儿,但具体如何,并不十分清楚。不过,丁学仁印象很深的是,自他出生的那会起,这里就有个挺大的土寨子,直至1958年以前尚且存在。寨子形状四方,南北各有一寨门,墙高七八米,占地约50亩。
志锐设“屯垦”
在成书于1926年的《朔方道志》中,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记载:“……宣统元年(1909年),都统志锐请帑接长渠身,引水以溉沿贺兰山陂一带新垦之地(系满营马厂地所开——原书注),以便旗民学习农业。”(卷六,水利志,上)
短短的几行文献,藏在背后的是一段清末宁夏满族人生活的历史片断。
文中提到的志锐,时任宁夏副都统。《朔方道志》“职官”卷中,简要记录了他的生平,概述如下:志锐,字伯愚,姓他塔拉氏,满洲镶红旗人。颇具文采,尤工书法。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他上疏陈述攻守之策,打动了光绪帝,命他赴热河练兵。后因其妹珍妃与慈禧的恩怨,且他“上言西北筹防事”忤逆太后旨意,几经周折,于1906年调任宁夏。
来到宁夏的志锐,依然怀抱志向。他发现满营有旗兵吸食鸦片,于是严禁烟毒,并制药为成瘾者戒烟;看到旗兵军备废驰,遂整顿营务,改练新操……
这其中,志锐也做了件颇为后人称道的事情,那就是“开渠屯垦”。自1907年初到宁夏起,他以及宁夏将军台布,便几次上奏朝廷,希望“驻防归农”“设局开垦马厂官荒,以便旗丁归农。”(《清实录》)
自康熙年间即驻防宁夏的八旗官兵,一直过着“吃皇粮”的安逸日子,不识农务。但到了志锐所在时代,清帝国已是日暮,政治腐败,危机四伏。这一点,志锐不会没有察觉。他一方面想尽力挽救清朝危亡,一方面也想为旗人的生存找条后路。开垦马厂官荒,安置旗民学习农作,即是为此。
修建湛恩渠
清代,驻防宁夏的八旗共设牧场两处:一在黄河西岸平罗县界,一在贺兰山前沿边一带,南起大坝堡(今青铜峡市境内),北至镇朔堡(今平罗县境内)(《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上文所谓“马厂”,即指后者。
要垦荒,便得解决灌溉问题。宣统元年(1909年),在志锐等人的主导下,将从唐徕渠西岸靖益堡处(今永宁县境内)引水的一道旧渠,接长改造,修成一条“长约百里”的渠道,名曰湛恩渠。(《朔方道志》“水利志”)
这道湛恩渠,南起靖益堡,北至镇朔堡,负责灌溉沿贺兰山坡一带的“满营马厂”新垦之地。而随着灌渠的开通,在垦荒之地也建起一座农庄,取开田屯垦之意,命名“屯庄”。这也便是前文《银川市地名志》中所载的“屯庄”来历。
时间回到现在。在同庄村人丁学仁的讲述里,他们的田地现为西干渠灌溉,但之前承担这一任务的是新开渠。查阅资料,这条新开渠,前身即为湛恩渠。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因渠线长,风沙淤积严重等各种原因,这条渠几经变迁,引水口也从最初的唐徕渠改为良田渠,长度更是由最初记载中的“百余里”,缩短至8公里(2006年数据),已远离原“屯庄”所在。而另一条丁学仁提供的信息,在他这么多年的印象里,村中并未有过满族人家。这条信息牵带出的,其实也就是“屯庄”设立之后,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
这方面,记者目前能找到是今人编写的文史资料中的一些记载,一个共同的意思均指向——屯垦之地设立后,旗人并未参加耕种,而是租给附近农民或逃荒至此的外地人。不久,辛亥革命爆发,志锐也被调往杭州,垦荒之事便不了了之。(陡生淮:《辛亥革命前宁夏满营的“设局垦荒”》;那英俊:《记志锐在宁夏满城的二三事》)
“屯庄”的变迁
至于丁学仁记忆中此地有过的土寨子,是否为当时屯垦所建,目前还无法考证。
前文陡生淮的文章中,提到了屯庄再往后的一些细节:民国2年(1913年),这片土地被以1000元的价格卖给一个安徽籍的卸任官员石畏三,由他一个姓王的管家代为经营。一直到1943年,石畏三将这片土地卖给王管家的后代和附近农民。
改朝换代的巨大变迁中,屯庄就这样也变得与它原先设立的目的,大相径庭。当然,近千亩田地的开垦总是福祉,只不过造福的对象,换成了另外一些百姓。
丁学仁说,他已故的父亲是在11岁时由贺兰县来这里的;而记者在途经“同庄村四组”时,问过几位村民,他们说村里不少人家是多年前从甘肃民勤县过来的,此外还有来自河南、陕西。这些由他乡来此务农的人,迁入年代也多在民国时期。
这中间,1941年,庄内曾开设车马店,因而俗称西店庄。上世纪50年代末,此庄又改称屯庄大队第三生产队,1986年以原俗称命名,直至由“屯”至“同”,今称同庄村三组。
以今日道路,重走满城旧址至屯庄,尚需15公里左右路程。遥想当年,屯庄初设,依当时交通,这也是段不短的距离。要让过惯悠闲生活,且不懂农务的旗人,离家垦荒,确实是桩不小的考验。
1915年之后,北洋政府解散宁夏满营官兵,“化旗为民,筹办生计”。至此,宁夏满营彻底解体。而其中一个安置的办法,便是将满城南边湛恩渠一带的荒地拨予开垦。当年志锐为旗人开渠屯垦之举,终究还是派上了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