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个人中心 无障碍 长者版

常信堡往事

保护视力色:              字体颜色: 【       绿 】        恢复默认     发布日期:2016-03-24
 

 

  常信堡位于贺兰县中西部,东临唐徕渠,与今四十里店乡隔渠相望;南抵桂文堡;西接于祥堡;北连洪广堡及高荣堡,其地域小于今常信乡。

  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由于宁夏地处边陲,形势险要,实行屯垦防守政策,设置军政合一的“卫、所”。时因地广人稀,明廷迁内地之民驻守屯防以实边陲。来者筑堡以居,常信堡即当时形成。堡以头目人姓名“常信”称谓,故名。时属宁夏卫右屯卫十八堡之一。

  设卫筑堡以后,移民从事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充实边防。“无事则耕,有事则战,兵得所养,而民自不劳,是长安久治之道。”(《文献通考》)为巩固明王朝的政权起到了极大作用。

  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常信堡人民遭受过鞑靼的残杀。据《抗逆孤忠》记载: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夏叛将哱拜勾结鞑靼部将著力免等大举入侵,二月占据宁夏镇城,遣兵先后攻下河西四十七堡。此时,敌将土文秀率五百人马直奔平罗而来,当行至平罗最南的堡镇——常信、李刚二堡时,军士百姓紧闭寨门,奋力抵抗。以后城寨被攻克,敌寇大肆抢杀……

  哱拜之乱终将被陕西都指挥使司派兵平息,戡乱期间,常信一带驻军布防。堡寨东一里许,有当年的战备设施“校场”和“仓库”,遗址今称“教场湖”和“仓湖”,实为历史的见证。

  原有堡寨于清代乾隆三年(1738年)地震倾塌,留下废墟多年。后来修复的玉皇台、文昌台、火神庙、财神庙等等,保存百余年。1930年在文昌宫台上建筑的文昌阁矗立在堡东南角,幽雅壮观。

  1936年秋,常信堡请准县政府派民夫修复堡寨。经筹划,以民工200人重修寨墙和玉皇台。施工两月余,因天冷停工,仅修整了玉皇台及堡寨北墙。未尽全工,半途而废。

  由于地处贺兰山东部山、水(灌区)堡寨之中,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地。清代,堡内即设有“五行八作”,有油坊、铁铺、纸坊、香坊、车马店等。发展至民国初期,即成为这一带经济文化的中心点之一。其后,受战乱、苛税等影响,常信堡农商一度萧条。至1949年宁夏解放前夕,常信堡仅剩5家油坊和2户小商号。(本文由贺兰县政协提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