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川市兴庆区解放西街与新华西街间,有条东西向、长度相对较短的街道,名叫前进街。其东端起于民族北街,西端止于富宁街,长度仅约1.2公里,但如果追溯起它的历史,却是说来话长。
原为小南门四道巷及会馆巷
《银川市地名志》(1988年版)载:“(前进街)原为小南门四道巷及会馆巷。”于是,开篇我们就先从这两个名字讲起。
昔日银川人给街巷命名有一个简便的办法:以某个地标为依据,然后给临近的巷落依次命名——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这里的“地标”,可以是一条街巷,如鼓楼附近的光华头道、二道、三道巷,是因光华巷而衍生;还可以是一座建筑物,如承天寺塔附近的塔西二巷、三巷、五巷……
至于小南门四道巷,自然是因小南门——光华门(旧址在现利民街与南薰街交会处)而来。相应的二道巷在今利群西街西段,三道巷在今新华西街西段,头道巷已无存。
这里的小南门四道巷,也是指今前进街的西段。而东段,便是先前的“会馆巷”。此称由来,是因这里曾有过一座宁夏城(今银川)里最大的会馆——陕西会馆,旧址在今前进街东口,银川市实验小学西侧一带。
此处会馆始建于何时,尚不可考。1926年成书的《朔方道志》“建置志”中,载有“陕西会馆”条目,所附注解为:“在城西南铁局街。”铁局街,即今利民街。可见,当时陕西会馆还未设于今前进街处。但至少在一幅1936年的“宁夏省会图”里,此段前进街的位置已清楚地标明了“会馆巷”。
以上两例考据,发生在10年之间,可为此处会馆的出现年代,提供一个大致的参考。
曾坐落于此的“陕西会馆”
所谓“会馆”,指旧时同一个省、府、县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其他城市设立的供同乡、同业聚会、寄宿的馆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此巷中的陕西会馆,除以上功用外,据不少老银川人回忆,在上世纪30年代的民国时期,还聚集成了一处自乐班茶社(另一处较有名的地点为山西会馆)。茶社里一些流浪艺人和小曲艺人在此唱戏,剧种以秦腔为主,也有眉户和宁夏花儿等。这些活动,曾对秦腔等剧种传入宁夏起到过重要作用。
居住在此街附近的鲁青侠女士,出生于1939年,在她童年时的记忆里,对此处会馆还有些印象:
“是一种庙宇式建筑,大殿还在,‘庙’里有好多神像。我上学时,教室就在会馆里。”
鲁青侠女士说的“上学”,指的是1949年之后,她在此地就读的“省立实验小学”,也即今日仍在此址的——银川市实验小学。
银川市实验小学,是如今前进街上一处不得不提的地标性处所。这所学校的历史堪称厚重,《朔方道志》“宁夏县学校”条目中记载:“第二高级小学校,在郡城西南隅棕木巷(今宗睦巷),民国九年(1920年)建。”这里的“第二高级小学校”即今实验小学前身,该校提供的一份“校史”手册上显示:“(始建时)利用财神庙宇空地、闲散民房为校址。”
从教育巷小学到今天的实验小学
查看《朔方道志》所附宁夏城地图(1926年成书),以及一份1936年的“宁夏省会图”。该校初建时的位置在今宗睦巷东口南侧,但并未紧邻1936年地图中的“会馆巷”,在二者之间仍另有一条东西向的巷道及若干建筑物间隔着。
这一点,亦可在该校校名变更履历中找到对应线索。该校“校史”手册中显示,1929年,校名变更为“宁夏省立教育巷小学校”。依此判断,这条曾位于宗睦巷与前进街之间,如今已经消失不见的东西向街巷,即为当时的“教育巷”。而且,此“教育巷”,非今教育巷(亦在此段前进街附近,为南北向)。今教育巷,是因其中段与昔时的“教育巷”相交,1949年后始称。
“教育巷小学”更名之后,1936年,省垣银川连遭日寇飞机轰炸,各学校被迫停课,教育巷小学停办。1944年,省垣各小学陆续复课,“教育巷小学”遂与“宁夏省立实验小学”(原址在今文化街与民族北街交叉口西南角)合并,以原“教育巷小学”为校址,校名则沿用“宁夏省立实验小学”。
也据该校“校史”手册记载,上世纪50年代,政府将学校西侧陕西会馆用地和部分闲散民房,全部划归学校使用,校园规模扩大至——南起前进街,北至宗睦巷,东邻民族南街,西靠今教育巷(现已为居民区)。这也便是前文鲁青侠女士记忆中,儿时在“会馆”上课的缘由。至此,这所有着久远历史的学校,也真正与前进街接壤。
发生于此的“惨痛往事”
作为前进街上的一处标志性处所,银川市实验小学有着丰厚的历史。上世纪30年代后期,该校师生在中共宁夏工委的直接领导下,创建了“宁夏少年战地服务团”,在宁夏革命史上留下一段重要的篇章。
同样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前进街也见证过一段异常惨痛的历史。抗战期间,日军飞机多次轰炸银川,其中1939年3月6日的轰炸,是目前所知造成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最为惨烈的一次。这其中,位于前进街(时称会馆巷)的“地政局防空洞”,便是当时银川城内死伤最为惨重的一处地点——防空洞里“除8人受轻重伤,其余42人全都死了。”(亲历者何仲德回忆)
查看1936年的“宁夏省会图”,“地政局”的标注,在今前进街与利民街交会处东北方向不远,而防空洞就挖在地政局门前不远处。当年,正是日军飞机的两颗炸弹,落在了洞口,形成两个大坑,翻越的土把洞口封住,防空洞内的死者大部分都是被“捂死”的,景象惨不忍睹。
走过这段悲惨历史的前进街,1947年,其中一段的会馆巷被更名为“居安巷”,小南门四道巷被更名为“益安巷”。再到1970年,上述两巷被合并并更名为前进巷,1981年变巷为街,也便有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前进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