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井里的传说
出灵武东门向东走,距灵武市区4公里处就是丘陵台地了。附近有个山脉叫旗眼山,旗眼山西南临大河子沟。据灵武谢瑞帧老先生生前的回忆,1953年春季他任县城第一小学校长时,曾领着学生到旗眼山春游。当时旗眼山高坡处有几十米的开阔地,这片开阔地曾是一片墓地,摆置着石象、石羊、石马。它们有的直立,有的倒卧,经过风雨侵蚀,面目全非。
在这片墓地的西侧有口石井,深不见底。谢瑞帧不知道这口井内是否有水,捡了一块石头扔下去,石头在井壁到处碰撞,过了好一会儿才听到石头落地的声音,证明这口井是干涸的,而且特别深。他和几个老师爬在井口往下看,发现井口小、井肚大,用手摸井壁,感到井壁非常光滑。大家都疑惑不解:这么深的井,人都下不去,是如何开凿的?如果是人工开凿,井壁为什么非常光滑,没有一点铲凿锤敲的痕迹?如果说是插旗用的,那么深,有必要将旗杆插在几十米深的地下吗?有人说可能是气流从地层的深处喷出来时造成了这个笔直、光滑的井。还有的说是古代的将士们走到这里,人困马乏,为了活下去,将士们想尽办法打的井。
灵武民间对旗眼山枯井也有几种传说。有的说那口井是宋代穆桂英征战时用过的水井,也有的人说是宋朝大将狄青挂帅西征时打下的水井。笔者曾上到旗眼山顶,看到满山遍野的砾石,到处是一丛丛猫
头刺和沙蒿,石马、石牛、石象早已不见踪影,坟墓己被风沙夷为平地,旗眼(那口石井)也被深深地埋入地下,连一点痕迹也找不见。这些遗迹的消失,使旗眼山空有其名了。
狄青西征的故事
马跑泉在今灵武磁窑堡镇西北,是磁窑堡地区一个知名度较高的地方。这个村子为什么叫马跑泉?在有关灵武的不少资料中都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北宋时期狄青西征,长时间的艰苦行军,来到人烟稀少的西北。进入灵武境内后正值盛夏,由于气候干旱,田地龟裂、草木枯死。狄青率部在马鞍山一带打了胜仗后,又不断追击残敌,追至马跑泉这个地方时,人困马乏,饥渴难当,士兵们实在走不动了,狄青只好命队伍原地安营扎寨休息,派人四处找水以解燃眉之急。过了几个时辰,派出的军士都回来了,说这一带的黄土冈子、坡沟峁梁都走遍了,连一处水源也没发现。
狄青看到这种情景,心头一沉:难道我狄青的兵士要毁于此地?这时,大营里有匹骏马嘶叫不停,狄青和众将上前查看,只见这匹马不停地嘶叫着,并用前蹄在一个低洼处刨个不停。不一会儿,从低洼处渗出水,很快一股泉水喷涌而出。官兵们欢呼跳跃、欢欣鼓舞。狄青高兴地说:“真是天助我也,此地就叫‘马刨泉’吧!”再后来,因读音相近也就被人叫成了“马跑泉”,这一地名便一直流传下来,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