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宁夏镇城(今银川)城西的良田渠畔,3座新的城堡一字排开,自北向南依次为——靖虏堡、平胡堡、威远堡。同年,在威远堡旁,还筑起威远墩。算起来,已经历了482年的时空。威远堡的建制在万历年间被官方废止,仅仅存在了约80年时间,但其威名一直在民间传承,至今犹在。
始于明代的威远堡
《嘉靖宁夏新志》载:“嘉靖十一年(1532年)秋九月,虏由赤木口入,逾良田渠,薄镇城下,焚烧庐舍及场圃积聚之物,饱利而归。十二年夏四月,巡抚、督御史杨志学,总兵官周尚文相度其地,委指挥周唐城靖虏,王镗城威远,王车巳城平胡,鼎足而峙,声势联络。迄今虏不敢窥,人安耕牧矣。”
这里的“王镗城威远”,即指的是威远堡。
在今天银川市金凤区砖渠村良田渠西,有一座古刹——玉皇庙。庙宇附近,良田渠上有座威堡桥,桥不远处是威堡庄。这些地名,含有“威”字,省去“远”字,带有鲜明的银川地方语言特色,都是古老威远堡的遗风余采。
直至上世纪50年代,威远堡城堡的遗迹犹存。据当地老人回忆,城墙为黄土夯筑,周长数百米,当时已剩残垣,但尚有一处能看到当年城门的痕迹。
城堡之南,即为玉皇庙,如今正在重修中。也是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这座庙宇,看上去古老而庄重。经历了四百多年的殿宇,被旺盛的香火产生的烟尘熏得油黑,彩绘的梁柱斑驳干裂,脊兽和覆瓦残缺不全。虽然老态龙钟,依旧巍峨雄伟。由南面的山门跨入寺院,但见前殿、中殿、上殿台基逐层升高,令人崇仰。
曾被讹称为“瘟疫堡”
寺院前殿是娘娘殿,塑云霄、碧霄、琼霄三霄娘娘,头戴凤冠,身着华服,各持宝物,文雅端庄。三霄娘娘,即送子娘娘,是财神爷赵公元帅的三个义妹,封神时被封为“感应随世三位仙姑正神”,保佑民间人丁兴旺,福运延绵。
上殿是玉皇殿,塑玉皇大帝。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玉皇大帝是众神之领袖,统领三界十方内外诸天神佛,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玉皇大帝理所当然高居于顶层殿宇,以示君临天下,威严神圣,至高无上。因为有玉皇在此,这座庙宇就尊称玉皇庙。
中殿敬奉哪尊神仙,说法不一。年届90岁的徐廉先生,祖居于威远堡。他回忆,威远堡庙中殿是五郎殿,供奉杨五郎。在宁夏的道教庙宇中,塑杨五郎神像,这可能是唯一一处。
民间传说,杨五郎出家后修炼成仙,被封瘟部主帅,负责巡察各地瘟疫,所到之处瘟神望风而遁,郡县瘟疫不生。清朝末年,宁夏有瘟疫流行,威远堡一带疫情严重。为抵御瘟疫,家家户户门前、田间地头、沟渠树木都插上黄色三角旗,好似一派军阵迷宫。疫情过后,为保一方永远平安,徐廉祖父徐兴带领乡亲们捐款出力,修建五郎殿。大殿内,杨五郎端坐神台,脸色黝黑,手执大锤,神容威武,正气凛然。也正是由于威远堡历史上曾经发生瘟疫,不明就里者将威远堡讹称为“瘟疫堡”,这口黑锅就背在了威远堡身上。
从“威远堡”到“威仪堡”
上世纪50年代,威远堡庙四周多湖泊滩涂,其西是稗子湖,水面广阔,湖水深碧,野稗等水草长满水浅的湖缘;良田渠以东有黄草湖,湖心寸草不生,湖畔是白茫茫一片,刺得人睁不开眼,那是芒硝形成的盐华,皮匠用来鞣制熟化毛皮的化工原料。对于皮匠来说,可以就地取材,省工省钱。但当地的居民可就苦了,因为这一区域的井水含盐量高,喝起来有些咸涩。然而,寺院内玉皇殿西侧的一眼水井,井水净洁甘冽,令人奇怪。豆腐匠担水,做出来的豆腐斤数多,口感好,老人们汲水煮茶,香甜绵长,身体康健。
威远堡以西,是远近闻名的岳家滩,荒滩极目,野兔出没。上世纪60年代前后被陆续开发成良田,稻花飘香。这其中,有我们新城中学师生流下的汗水。如今,笔直宽畅的街道四通八达,鸟语花香的居民区鳞次栉比。岳家滩,又变了模样。
良田渠以东,有座徐家庄,分南北两院,南院就是徐兴家族的寨子。寨子南北,土地肥沃,每年都种植大麻。这个大麻,又叫苴麻,在中国有6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而不是如今的毒品大麻。盛夏大麻开花时,麻杆有2米多高,密密麻麻,遮天蔽日。一种叫“麻喳喳”的小鸟在麻丛中筑巢,叽叽喳喳声从早到晚。小伙伴们在麻田里躲猫猫,有时竟找不到出路,急得大哭。大麻收获后,打成捆在水池中浸沤,沤熟后晒干,农闲时一家老小围坐在屋里剥麻,拧成绞用于制绳,那可是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威远堡一带的大麻纤维长而柔顺,品质优良,徐家人以其馈赠亲友,也引得人们纷纷前来采买。
岁月的流逝中,曾经的城堡、古庙,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左右便已消失。也不知从何时起,人们把威远堡称做了“威仪堡”。威仪者,庄重的仪容举止也。想当年,明朝建立威远堡时,意在大明朝威名远扬。如今,再不是那个战乱不断的年代,人们更期冀威仪毕备,歌雍彻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