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习岗镇位于贺兰县境中南部, 距银川市区约10公里,为贺兰县人民政府驻地。说到它名称的由来,得从“习刚堡”讲起。
因人而名“谢保堡”
习刚堡始名谢保堡。因明初驻防军官屯(堡)长叫谢保,故名。早在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筑堡寨于今镇区偏西处。明洪武五年(1372年)废宁夏府,九年(1376年)置宁夏卫,此为所领一堡;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置宁夏前卫,此为所领九堡之一。清雍正三年(1725年)裁卫设县,置宁朔县,谢保堡为其所辖之地。
民国初年,谢保堡仍属宁朔县,1931年春划归宁夏县,属其第二区(治在邵必堡,即今银郊新水桥)。1935年5月15日,宁夏县治由省垣迁此,县政府暂住谢家店(村民谢钟之宅)十年。尔时,谢保堡为一小村庄,有人家二三十户,250余口,散居宁包大道(后改筑兰包公路)两侧;回族为众,多系谢氏家族。
“谢保堡”这一地名,既特指今为县城的原有村镇,又泛指东及汉延渠,西至唐徕渠,南起缪家团庄(今新胜村),北止张家大殿(今原种场)这一地域。堡域小于现行镇区。
此处旧有一庙,名为高庙;近庙有桥,桥以庙名,称之高庙桥。地又以桥名,“高庙桥”即为谢保堡的别名,习指后来形成的街市之区。
历史记忆中的习刚堡
习刚堡旧时四周湖水环抱,东北大场湖,东南秦家湖,西南殷家湖,西北毛家湖。这个地处黄河前套的塞北小镇,经历了许多风云突变,屡次受到一些社会变故的冲击。
辛亥革命时期,武昌起义之后,宁夏府城(今银川)于1911年11月15日举行暴动。时有谢保堡李永华、孙贵、壬彦麟等40余人追随在“支那革命大元帅孙”这面“顺南”旗帜下举事。其中,李永华被反扑清军手刃于府城街巷(据说是在今银川新华东街),为革命捐躯。
沧海桑田,习刚堡却沉寂了几百年,只听晨鸡鸣,不闻读书声的时间甚久,民智初开。1915年,贡生陈卓然设塾授徒;1919年谢保初小(今贺兰县一小前身)在私塾的基础上建成,初以堡内鲁皋庙为校舍。
古来,此地为货运、行军、旅行、邮递之通道——无数个黎明,驼铃打破黑夜的静寂,一队队骆驼负重穿行于习刚堡街。
1926年,爱国将领冯玉祥“五原誓师”后,组织国民联军策应北伐,所部二十四旅经此南行,村民热情迎送;1937年8月,江苏省“新安少年长途修学旅行团”抵此,为村民演出抗日救亡剧目;同年,商民常茂永设邮政代办所于街中心地段。
分县设治后,谢保堡市井形成,新立集市,以阴历“三、六、九”为集日。时有兰包公路从堡中南北纵贯,过往行人逐渐增多,集市贸易日渐活跃。
从“习刚堡”到习岗镇
1940年,当局沿包兰公路两侧修筑营盘10座。尔后驻军多次,先后有国民党宁夏保安司令部六团、五团、四团、三团、二团驻扎,周围的空旷地修成了操场、靶场、起伏地,供其演兵之用。
1941年4月1日,宁夏县更名贺兰县,并将“谢保”改为“习刚”。缘于谐音关系,俗称“谢刚堡”。后误“刚”为“岗”,约定俗成,书之“习岗”。彼时,此为贺兰县第一乡治所。
1947年国民党即将败北,当局出自反共之谋构筑碉堡5座,布于习刚堡镇的东、南、西北、中五个点。
1949年9月23日银川解放,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六十五军一九五师五八四团进驻贺兰,新政权从此建立。初因旧行政区划设区,即以此镇为一区,后改四区,1955年撤区并乡,设习刚镇;1958年改建红旗人民公社(后称习岗人民公社)。1980年由习岗公社析置习岗镇,所辖地域为今习岗镇一部分。1984年实行政社分设,建习岗乡,并将原习岗镇并入,后改称习岗镇至今。
县城的习岗镇丁字街,于1975年将西街向东延伸,新辟东街一条,始成东西、南北两条主干道十字交叉之格局。1985年将东、西、南、北4条大街拓建。另有丰收街、居安街等街道先后建成,街道两侧楼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市容焕然一新。(本文由贺兰县政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