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个人中心 无障碍 长者版

方妃巷、平康里、第一市场……利群街:一路走来故事多

保护视力色:              字体颜色: 【       绿 】        恢复默认     发布日期:2016-07-21
 

 

  自有史可考的明代起,利群街从最初的短短小巷,不断延伸“生长”。“方妃巷”、“平康里后街”、“余公馆”、“第一市场”……附着在它身上的一个个历史名词,是一个个故事,也像一串串脚印,记录着这条街的一路走来。

  方妃巷,四百多年前的“残酷往事”

  今天的利群街,是一条东起中山南街,西止富宁街,伸展约2公里的街道。但在它的最初,可完全没有这样的体量。明代时,它东边的端点没有变——由南薰门内大街(即今中山南街)西侧起。但向西的延伸却非常有限——不过是由此至方妃巷(后称南门三道巷)和平康里后街的一段小巷。

  这里出现了两个需要解释的名称——方妃巷、平康里后街。

  所谓“方妃”,显然是个人名称谓,且是个颇能让人生出些许“浪漫”浮想的字眼。事实上,事情可一点也不浪漫。

  请教宁夏史志专家吴忠礼先生,知道了这里面包含着的是一段四百多年前的“残酷往事”。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夏卫世袭都指挥使哱拜与军锋刘东旸发动叛乱,杀死宁夏巡抚、副使,总兵官也自缢身亡,全城陷入一片混乱。在这段史称“哱刘之乱”的事件里,宁夏城中的庆王府成员自然也难以幸免,庆宪王王妃方氏为免被辱,将儿子藏匿于地窖中后,上吊自尽。

  七个月后,叛乱平定,朝廷为表彰方妃的节烈,在宁夏城内为她修建了祠堂,并建“宗烈”坊一座。而原南门三道巷这一带,也正是当年埋葬在叛乱中殒命的王府成员的地方,其中又尤以方妃名重,故称方妃巷。

  有名的“平康里”与“余公馆”

  至于平康里后街,这也是个颇具渊源和意味的名称。所谓“平康”,唐代长安街坊名,即平康坊,属于“极风流的地方”——妓女聚居之地。后时便以此名称作为妓女所居地的泛称,而“平康”也成为青楼的代名词,在一些戏曲和曲艺的唱词中还可以见到。

  银川平康里的起源,有史料记载的是在民国初年,宁夏知县余鼎铭在新华街原银川剧院西侧的空地上,建立了一座妓女院,人称平康里。宁夏文史前辈徐梦麟先生在《银川平康里》一文里,这样记述过这个地方:“整个建筑成倒凹字形,坐南朝北,东西分为两部,中有甬道。东南西三面各建四合院三座,每座形式相同,内有大小房屋十余间,东西两侧另修筑平房各十余间。”这一宁夏城内的“红灯区”,自民国初年建立,到1938年被下令关闭,存在时间达20余年。

  可以想像,这是一个在当年银川城里非常特殊和知名的地界,而所谓的“平康里后街”这一街名,也自然由其衍生,其位置大致在今天利群东街与市场巷交会处一带。

  由今中山南街西侧起,到平康里后街止,这是明代时利群街的长度。之后,这一长度并没有止步。清代以后,此街继续向西延伸至“余公馆”一段。所谓“余公馆”,其实前面已有提及,就是那位主导建立了银川平康里的人物——余鼎铭。

  余鼎铭,清末民初将领马福祥的幕僚,民国六年(1917年),出任宁夏知县。其府邸“余公馆”就在原银川一中北院内(今利群街与中心巷交会处西侧),坐北朝南,面向今利群东街。联系到这里距“平康里后街”也不过百十来米的距离,这位县老爷真是没跟自个儿的“事业”见外。

  同样是这处有名的“余公馆”,还在以后见证过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其中之一,在1926年,冯玉祥“五原誓师”后,率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和总政治部来到宁夏城(今银川)。他与于右任、刘伯坚便住在这里。这一年冬天,为了培养革命骨干力量,传播马列主义,国民军联军总政治部在总部院内(即余鼎铭公馆),举办了第一期马列主义训练班,吸收进步青年参加学习。可以说,余鼎铭公馆,是宁夏第一个公开举办马列主义训练班的地方。

  此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宁夏城内有处接待宾客条件最好的地方——“银川饭店”,其址即为原“余公馆”。而查阅一份1947年的地图,在当时的利群街上,不仅有这处最高档的饭店,而在其西侧就是当时宁夏最好的医院——省立医院(今利群街与中心巷交会处东侧)。

  当年宁夏城里的“第一市场”

  今天的利群街东段,最显眼和最为人熟悉的一处地标性建筑,当属热闹的“银川商城”。与银川城内这处“老牌”的繁华地点相联结的,是另一段绵长的昔日银川商业史。

  古代,银川商城所在位置靠近南城根,是片空旷之地。明朝时,这处区域北边紧靠新街(现新华东街)和什字南街(现步行街)的一带,形成了宁夏城里的青果市和番货市。青果市卖水果蔬菜,番货市卖的则是贺兰山另一边少数民族地区和西域地区的商品。

  至少在民国时期,在现东方红广场一带,出现过一个较固定的市场,农副产品、小百货等均在这里进行交易,时称“中山市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此处先后改建成了小学、儿童游戏场,最后由马鸿逵为其父建造了工程浩大的“云亭纪念堂”。

  随着上述这一“老市场”的不复存在,交易场所被迁移到南城根下,即今天银川商城位置。与之前相对应,这处市场被银川人称作“新市场”,而在当时它的正式名称更响亮——“第一市场”。

  据老银川市民回忆,“第一市场”入口处(今银川商城北门)有一条五尺来宽的人行道,两旁排列着数家低矮的饭馆。往里走,市场分为东西两大块,东边的一块叫蔬菜市,西边有块叫“估衣市”(收购旧衣物转手出售)。市场南面紧靠城墙根,西面临荒滩,有很大一块空地,这里便成了卖艺、说书、拔牙、算命、相面、耍猴、变戏法、套圈和耍赌等活动聚集之地,三教九流、热闹非凡,其阵势就像老北京的天桥。

  时至今日,在利群东街南侧,有两条与之相交的小巷——“市场巷”、“菜市巷”,其名称便是这段往事的印痕。有意思的是,若查看上世纪80年代银川市地图,在这两条小巷间还有条叫“新兴巷”的小巷将二者联结。依图判断,其位置应该就是今银川商城东门至西门这一段路径。昔日街巷变成室内通道,往时的露天市场也已是高楼林立,不能不令人感叹,岁月转换,沧海桑田。

  延伸至“第一市场”和“余公馆”的利群街,此后的名称演变和长度延伸仍然继续。1947年,南门三道巷、平康里后街,分别被改名为“三省巷”、银川东街。所谓“三省”,语出《论语》“吾日三省吾身”。解放后,该街在1950年继续向西“挺进”,穿过民族街、进宁街、利民街,合并原西塔南巷、原小南门二道巷(此巷1947年曾改名“益德巷”),然后直至富宁街,同时,街名也变更为通俗易懂的“利群”(便利群众),一直至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