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1936年的《宁夏省会图》和1986年的《银川市街区地名图》,可以发现,位于鼓楼四周的街巷没有发生太大变化,除了名称的变更,依旧保持着最原始的走向。其中仁义巷就是如此。
仁义巷,位于兴庆区鼓楼南街(现步行街),东起朝阳巷,西连中心巷,总长约400米,巷宽约4米。巷子以旧柳树巷为界,以西旧名芦席巷,以东旧名郎家巷子。1947年分别更名为仁义巷、中和巷。1970年合并改名为战斗巷,1981年又恢复仁义巷名。(1993年版商务印书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宁夏卷)》
芦絮飘飘芦席巷
现在和银川人聊起仁义巷,恐怕少有人不知,它与步行街相接,数十家潮流服装店铺、大型时尚广场遍布小巷两旁,是银川声名显赫的“女人街”。但要深究巷子历史,恐怕就得问老银川人了,而且年龄至少都得在70岁以上的老人才能说清楚。
玉皇阁街心公园,每天下午会有近百位老人,在那里晒太阳、谝闲传、下棋、打扑克。和那里的老人说起仁义巷,人们七嘴八舌都能说上几嘴,集合起来,掀开的是一个芦絮飘飘、老银川市井百态的仁义巷往事。
仁义巷的前身是旧时的芦席巷和郎家巷子。78岁的安庆达说起芦席巷,眼睛里仿佛都飞舞着芦絮。安庆达打小就住在芦席巷,有风的时候,堆在墙角的芦苇花,经风一扬,整条巷子上空都飘着芦絮。芦席巷里基本都是卖芦席的店铺,店铺大都是四合院的手工作坊,前面是门店,后面是工房。到了收割芦苇的季节,各家店铺门前芦苇垛比房子还高。那时候的老银川城外芦苇资源很丰富,城外湖泊遍布,湖里长满芦苇。现湖滨街以北区域,是芦苇最茂盛的地方。
老银川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去芦席巷选购芦席,芦席巷也因此生意兴隆,顾客络绎不绝。芦席是银川老百姓家里的必备品。炕上铺芦席,冬暖夏凉;盖房也用芦席;芦席还是葬具,买不起棺材的穷人家里死了人,就用芦席一裹入土。当然,芦席巷不仅仅只生产芦席,还会卖一些芦苇编的小型生活用具,篮子、筐子之类的,这是安庆达觉得芦席巷最有趣的地方,没事的时候,他喜欢去那里看手工艺人编席子,匠人们手指翻飞,技术娴熟。
市井百态郎家巷子
沿着芦席巷往东,穿过原柳树巷(现步行街),就到了郎家巷子,巷子很段,不足200米,因而被老银川人还称为“一条马鞭子”。从字面上猜想,郎家巷子有可能主要居住着郎姓人家。但对此,就连老银川人也说不清楚,因而无从考证巷子因何得名。关于此巷,宁夏作家王维堡曾以《郎家巷子》(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为题,撰写过30万字的长篇小说。记者粗略阅读此书,但也没读到任何郎姓人家的只言片语。
别看郎家巷子小,巷子可是四通八达,至今也是通往银川几条主要街区的要道,旧时,由它向西穿过柳树巷,可到芦席巷;东连砟子市(现朝阳街),过砟子市向东是南柴市;与它紧邻的南边是赫赫有名的新华街,而由柳树巷向北一折,便可到鼓楼。熙来攘往,每天都有不少人穿行其间。
旧时郎家巷子两边,住的都是平民人家。巷子里的百姓,晚上关门是家,白天开门是店。他们卖酱肉、豆腐、捏面人、做糖葫芦、还有缝缝补补……总之做什么生意的都有。昔日巷子的商业余脉,至今留存。在78岁的银川人柳靖远眼中,如今这条路段也是啥都有的卖,碟、杂志、水果、辣串串、小饰品、还有一切奇怪的地方小吃……都会时常在这里出现。
上世纪80年代,郎家巷子内迁入了银川市财政局、兴庆区第四小学,巷子两边也开始陆续盖起了居民楼。可就是这样也没有扰乱它的商脉,各种零散的小贩,常年驻足。问起冬卖甘蔗、春卖草莓、夏卖桃杏、秋卖葡萄的甘肃人吴白银,为何要常年驻足此处?他说他也不清楚,就是凭借做生意的直觉,来银川第一眼就看上此地了。
至今,柳靖远的家还安在郎家巷子里,每天早上他都会被楼下熙熙攘攘的早市叫卖声叫醒,他倒是从未觉得吵闹,这声音,他已经听了数十年,很亲切,是他听了一辈子的生活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