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条街巷都会有它的特点或者说关键词,对于进宁街来说,属于它的关键词大致可以概括为:“城”、“木”、“府”。其中,“城”是指“城池”,“木”是指“木头”,府是指“政府机构”。
城:城墙拆除后的空地
在我们的地名故事中,有一个历史事件多次提及,它对银川诸多地名的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元末,因红巾军起义,战乱侵扰,城池难以守备。参知政事哈耳把台便将宁夏城(今银川)的西半个区域废弃,独修东半个城,周回九里余,面积仅为之前宁夏城的一半,俗称“半个城”。这种“半个城”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朝廷下令拓修宁夏城,将元末弃守的西半个城池修复,宁夏城才基本恢复到原先大小。
今天的进宁街,已是一条闹市中的老街道了。而时光若回到六百多年前的古代,这里却是“天壤之别”。元末的“缩城”事件中,随着西半城被废弃,原西城墙自然东移,其位置便定在今天的进宁街一线。这条街道,也便是1444年明朝廷西扩宁夏城时,拆除原先“半个城”的西城墙和填平护城河后,在留下的带状空地上渐渐形成的一条街巷。
就是这样一条有着“特殊来历”的街巷,自诞生后,逐渐发展为城中要地。为什么说是“要地”呢?在今天的进宁街与解放街十字路口西北侧的“怡园”内,有一方碑铭——“都察院旧址”。都察院为明代政治机构,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其在宁夏城内最初的地址即位于今进宁北街一旁的沙湖宾馆附近。清初,地址几经变动的都察院,改为宁夏道署,在乾隆三年(公元1739年)毁于地震后,移建于今怡园所在地。
木:木业市场汇聚于此
令进宁街重要或者说“风光”的,还不仅是这些在当地显赫的政治机构。
中国古代的城镇原无街巷的概念,今日街巷的前身其实是古时的街坊与市集。成书于明代的《嘉靖宁夏新志》中,就有关于宁夏城“街坊市集”的记载——共32处,且各坊市已有明确的分工,诸如杂货、果品、布帛等业,皆有汇集之地和相对应的街坊,它们即是日后形成街巷及名称来历的“母体”。
到了清代,以街巷为主进行划分的城市格局渐渐形成,而其脱胎于街坊与市集的痕迹显而易见。比如,骡马市巷,为牲口交易市场;芦席巷,为生产和售卖芦席的地方……而今天的进宁街一带,则为“新木头市”。
“木头市”,自然与木头有关。史料记载,“旧木头市在箱柜市西”、“新木头市在道署南”。这里的“道署”即指宁夏道署,而“箱柜市”则为今银川市五幼附近一带街区,这一片与“木”息息相关的区域,都在今日进宁南街一带,彼时,此街称作木头市巷。
“木”的痕迹,今日仍在。今天的银川城有条横穿进宁街的绵长街巷——宗睦巷。此巷也是条古巷,是在宁夏城原西门二道巷基础上向东延展而成。因昔日在这条古巷内,经营木器用品和家具的商铺林立,是全城木材、木业综合汇聚之处,故享有“综合木业一条街”之誉,被称为“综木巷”或“总木巷”,后改称综茂巷,1942年又改为宗睦巷,延续至今。
还可深究,在清代关于银川街巷名称的记载中,宗茂巷附近还有条“官财巷”。名称何来?还是与木有关,因为此巷内棺材铺集中,“官财”取于谐音。此巷后改称业勤巷,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仍可在银川市街区地图中寻到,位置在今进宁南街北口,虹桥大酒店之后,今已无存。
府:军政要地“靖宁巷”
木头市巷之后,进宁街在民国时期又经历了一次名称的变迁,这也是它今日名称开始正式形成的一个时期。
如前所述,明代的都察院、清时的宁夏道署,这些重要的政府机构均曾在这条街巷驻足。到了民国,这条街巷也是机构林立。马鸿逵统治宁夏时,军政机构的军法处、稽查处和绥靖公署等均设于木头巷内,是宪兵、警察、特务和便衣侦探出没的地方,气氛肃然。是故,1942年,它被改称为靖宁巷。所谓“靖”,“平定,使秩序安定”之意;“宁”,自然指宁夏。这一名称的当时用意,不难理解。
上述机构之外,在原宁夏道署位置(今怡园),1929年宁夏建省后亦是省政府办公地,故当时的进宁北街又被称为省府东巷。1942年,该巷改称“安民巷”,与当时一同改名的同一线南段的“靖宁巷”,可谓对仗工整。
解放后,安民巷与靖宁巷于1959年合并,改称“静宁巷”。1960年,静宁巷又改为“进宁巷”。再到1981年,升巷为街,称为进宁街,名称一直延续至今。
从城墙拆除后的荒芜空地,到繁华热闹的木头市巷,再到气氛肃然的军政要地靖宁巷……从岁月深处走来的进宁街,历经变迁,如今已是繁华闹市里的一条普通街道,那些历史中的角色与时光留下的痕迹,已是过往。
本辑参考史料
明《嘉靖宁夏新志》;清《乾隆宁夏府治》;《银川市地名志》(1988年版);吴忠礼《银川旧城街巷探源》(《朔方集》下);那英俊《漫谈宁夏城大街小巷之今昔》(《银川文史资料》第八辑);贺吉德《银川历史上的坊表建筑考略》(《宁夏文史》第二十六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