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城镇原无街巷之分。在商业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完全分离出来的年月,古人们若需互相交换物品,一般选择在聚落区靠近水井的空地上,自发约定“日中为市”。这种场所, 北方称“集”,南方称“场”, 也即古语流传下来的“市井”。它们,是后来城镇坊市与街巷的最初形式。
历经“街坊”、“市集”的漫长演变,至民国时期,银川的古坊市城市格局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新的街巷大量出现,商业分工也日益显著。比如,骡马市街,因街内有大牲畜交易场而得名;青果市街,因街内有四时鲜果市场而得名……同理,还有我们今天要说的 “米粮市街”——专营米麦和五谷杂粮的街市。
昔日红火米粮市
民国初年,银川的米粮集市位于鼓楼附近。清晨,天才微微亮,银川城几道厚实的城门便在吱哑作响中同时打开。赶早粜粮的农民,驴驮肩挑,从这些城门陆续走入,一起涌向市中心的米粮市。
在那里,沿街两侧已经摆好供粮农粜粮用的长条形木斗,自鼓楼向西一直延伸至财神牌楼(今民生巷与解放街交会处)。不多时,街上已满是行人。喧嚣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计称碰撞声响成一片,一派红火热闹……
民国时期,作为宁夏省会的银川,亦称省垣。城内居住人口3.5万余人,是一个消费比较集中的西北小城。它与吴忠堡(今吴忠市)同为当时宁夏回族自治区两处最大的粮食消费集散转运市场。1928年,门致中就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将粮食集市移至财神牌楼北侧一巷,该巷也随之被称做米粮市,即今日之民生巷。
斗,中国人量粮食的传统器具。米粮市,最多的自然是“斗行”。在今天的民生巷北口,仍有一家经营烟酒零食的“傅家斗烟行”,老板傅涛就是“傅家斗”的传人。那时,米粮市专门经营粮食的斗行有徐家斗、傅家斗、董家斗……等十家斗行。徐家斗排第一,傅家斗排名第二。
“十大斗行”汇聚一巷,它们一般前店后场,兼营粮食深加工作坊(磨坊、碾坊、粉坊、油坊、烧坊、醋坊等),而且专卖宁夏小吃的铺子在此巷也比较集中。于是,巷内米行、饭馆连排,每天粜粮户云集,是旧时银川城内一处颇为热闹的集市。
今时大街变小巷
关于米粮市,除了生意上的繁华。还有一些有意思的传说。据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造访宁夏时,随驾的十四皇子直郡王允褆,曾在米粮市明察暗访,侦破过一桩连害三条人命的重大杀人案,为民伸了冤。后来在西北地区长演不衰的秦腔名剧《十四王访宁夏》(即《玉凤簪》)就是根据这个传说的历史故事演绎而成的。
传说毕竟是传说,无从考证。不过再往前追溯米粮市这片区域,却也是有着不少历史的。细观明代宁夏城图,这片区域为“左、右屯仓”所在。而《乾隆宁夏府志》中的“府城图”,这里为“县仓”的处所。仓,古时一般指收藏谷物粮食的地方。看来米粮市的形成,也并非没有渊源。
米粮的渊源之后,米粮市名称的一次大的变迁发生在1942年。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蒋介石多次来宁夏巡视,省主席马鸿逵也因此大规模整修街道,并按蒋当时所提倡的“新生活运动”内容——礼义廉耻、民族复兴、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以及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精神,对银川的街巷进行了一番重新整理和命名。也就是在这一时段,1942年,取“三民主义”之义,米粮市被更名民生街(另有由原先“王元大街”改称的民权街、民族街,即今民族南、北街)。
粮食,自然是首要的民生。由这一涵义解释,由米粮市到民生街的变迁,似乎也不无贴切。由此,“民生”的称呼也一直沿用至今,但是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中,那昔日的大“街”早已变成今日的小“巷”。如今,北起文化街、南接解放街,不到300米的长度,这条小巷一定程度上已可用“幽静“来形容。行走其间,昔日米粮闹市的喧嚣与火热,只供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