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川市民族南街和凤凰南街之间,有一条南北向的长街——利民街。由北向南,自解放西街始,穿过新华街、南薰街、长城路,至凤凰南街止,总长2.2公里。虽非今日城市的交通主干道街,却也绵延伸展。
市井古街
如果追溯,这条街伸展着的当然不仅是长度。利民街,是银川的一条古街道。元末,时局动荡,镇守宁夏的地方官因兵力不足,无力固守整个宁夏城(今银川),于是就将城池的西半部放弃,将西城墙向东移建,位置约在今进宁北街东侧。
这一境况持续至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宁夏城又扩展至前,西半城得以重建,西城门随之向西移至今凤凰碑处,西城亦新增光化门(小南门)和振武门(小北门),利民街就是彼时新增的光化门内大街,又称小南门街。
清代,这条街道有了一个非常“硬气”的名字——铁局街。原因也好理解,当时在这条街上手工业铁匠炉比较集中,也被当时人俗称为铁匠街。
铁匠街,这充满市井气息的名称,自然相当接地气。不过,这条街在清代也是有过“高大上”的插曲的:其一,街上曾有过著名牌坊一座,上有康熙皇帝御笔亲书“云林幽”三字,是为了表彰宁夏武状元、时任山西大同镇总兵官张文焕之父、诰封荣禄大夫的张应斌而立;其二,在这条街的北口西侧,清代曾是银川书院(后迁至文化街原文庙西侧)旧址,所以街口一段又曾被称为书院街和书院街口。
铁匠往事
阔气的牌坊、书香的街口,毕竟只是远去的插曲,铁匠行当才是它最持久的底色。银川的叶建功先生曾整理过一个叫鲍顺文的老人的回忆,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条街道的情况有着生动的描述。
昔日的铁匠街长约1公里,宽约6米,有房舍处约600米。北起西大街(解放西街),南止小南门,街上依次排列的铁匠铺占整条街的一半多。这些铁匠铺,全都将铁匠炉砌在作坊门外,从街道两边看去,先是连绵的铁匠炉,后面是连续的铁匠作坊。铁匠铺一字摆开,都不挂招牌,做生意凭面孔和位置记住店家。
每日清晨起,铁匠街上的各家铁匠炉生火打铁,炉火熊熊,铁锤阵阵。铁匠铺产品各有侧重,有打制农具的,如镰刀、锄头、铡草刀;有制作生活用具的,如菜刀、炒勺、饭铲;有生产车马挽具的,如木头车轮轴头、外轮箍铁件、连接件等;还有建筑构件、寺庙用具等。
长期的市场竞争,铁匠铺的匠人普遍身手不凡,产品精良。有一则轶闻是:1942年苏联人开一辆吉普车去延安,返程沿途考察到银川,汽车底盘处断裂了,束手无策,急得团团转,这时有人推荐去铁匠街找个好师傅想想办法。最后,找来的铁匠师傅打制了严丝合缝的铁箍、铆钉,硬是用“土办法”圆满地解决了“高科技”问题。
利民之地
“铁街”,也不全是铁和坚硬。走在今日利民街的中段,街道东侧有一个名叫“陶瓷小区”的居民区,相对应的还有它一旁呈“┑”形的窄窄小巷——陶瓷巷。其来由即因昔日这里曾是一处烧制粗陶器的窑场,民众俗称此地为“砂锅窑”,后进行改造时,正式命名为陶瓷巷。
此外,据老市民回忆,铁匠街的南端曾是老银川一个主要的柴草交易市场。昔日的银川,柴草是居民的生活必需品。银川周边湖泊众多,盛产芦苇、蒲草。冬季湖面结冰,农民割取苇草牛车运回;夏秋农民将麦草、稻草一车车拉来。于是,市场终年柴草如山。柴草市场供需两旺,整日熙熙攘攘,由此也带动了周边小饭铺、小手工作坊生意的红火。
或许也正因此,“软硬通吃”的铁匠街,一直为银川人提供着生产和生活上必不可少的工具与用品,是名副其实的便民、利民一条街,以至1947年,这条街道正式改名为利民街,一直沿用至今,也当真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