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东门,就走羊肉街口,过了羊肉街口就是南、北柴市,到了南、北柴市就算是真的进城了……”银川市民张先生这样形容儿时从东门进城的路径。这里的南柴市、北柴市,说的就是如今的玉皇阁南街和北街。
为何叫“柴市”?过去人们为街巷命名有个简便的办法,那就是以该地主要买卖的商品命名,如买卖草料的草巷子(今中心巷)、买卖米粮的米粮市(今民生巷)……很自然,南、北柴市这里是卖柴禾的。
张先生印象里的“真的进城了”,是指到了城市的中心地带。事实也的确如此。元末明初,银川经历过一个放弃西半个城的“缩水”时期,即将原西城墙向东移建至今进宁北街东侧。
如此,玉皇阁便基本位于城中心,其也由原先明庆王府的更楼改建为城里的钟鼓楼。
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缩水”的银川城又开始扩展,重建西半城。西城门也随之向西移至新址(今凤凰碑处),原西城门楼又成为城中心,遂改其为钟鼓楼,原钟鼓楼(玉皇阁)便被称为“旧谯楼”。扩城后西城墙遗址和附近空地,兴办过骡马市、猪市、柴市,而玉皇阁处的柴市一度被称为东柴市,西边新办的就称为西柴市。
有记载的柴市街的名称,始于清代,时称“东柴市古楼街”。后来西柴市废弃,保留下东柴市,它又以玉皇阁为界分为南、北柴市街,这一格局一直保持至民国时期。
旧时,以煤炭为燃料远未普及,银川居民平时做饭、冬日烧炕皆仰赖柴草。所以,柴市街一直以来都是这一民生必需品的供应之地。今年88岁的朱文华先生,还记得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时这条街道的景状。不过此时,柴市街已不是银川城柴草主要的经营地。柴草的买卖区已转至今天中心巷以南一带,而以此得名的柴市街功能也逐渐转移,只以买卖少量的硬质柴为主。民国时期的银川居民,普通人家以使用麦草、芦草等软质柴为主,硬柴相对来说较贵,一般家庭只在不得不使用更贵的煤炭时,才少量购买以做引火用。
柴市名称的变更,出现在1942年。这一年,主政宁夏的马鸿逵积极响应蒋介石提倡的“新文化运动”,对银川街巷名也做了一次大面积更改。北柴市街改名为和平街,南柴市街改名为博爱街。
解放后,和平街和博爱街于1956年合并,统称和平街,仍以玉皇阁为界,分为和平南、北街。在前述市民张先生的回忆中,当时街道只有五六米宽,沿街都是一些民宅、日杂货铺、旅馆。那时,和平街依然贯通玉皇阁门洞,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拆除楼南民宅、商铺,建起世纪广场和宁园,关闭玉皇阁门洞之后,1981年才正式更名为玉皇阁街,仍以玉皇阁为界分南北街。至于其命名来历,自然是因为这座银川人最熟悉的老建筑,也是这条街一直未变过的分界点——玉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