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个人中心 无障碍 长者版

军街粮街——湖滨街

保护视力色:              字体颜色: 【       绿 】        恢复默认     发布日期:2016-07-21

    

  如今银川市的湖滨街,东起丽景街,西至唐徕渠,长约4公里,两侧分布着中山公园、光明广场、青少年宫、湖滨体育馆、银川市回民中学等,是兴庆区一条东西向的交通要道。

  打开1936年的宁夏省会图,在今湖滨街一带,尚未形成街道,只有一条规划路。在其北侧,是旧军队的修械所和军事机构。到了1947年,这里已经形成一条几百米长的街道,由于这些军事因素,宁夏省会警察局对银川市街道命名时,将其称为“尚勇巷”,意为崇尚勇武。

  其实,尚勇巷一带与军事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在明代,这里是一条笔直整齐的街道,从东城墙根一直通到马营前(今公园街)。街道北侧中心是城隍庙(今景岳小学处),东西两头分别是宁夏最高军事机构——总兵府和副总兵府。副总兵府南对面,是宁夏最高军政衙门——都察院。所以,这条街便叫“都察院街”。副总兵府西,还有一座“神机库”,就是军械库。明代宁夏实行“卫所制”,成年居民都是军人。可以想见,当时都察院街定是一派“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景象,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军街。

  乾隆三年(1739年)宁夏大地震,宁夏城被彻底摧毁。震后虽经修复,城隍庙、总兵府的规模都缩小了,都察院变成了“宁夏道署”。神机营等军事机构消失了,整齐的街道变得参差不齐,威武的军士也形只影单,“都察院街”繁华不再。同治年间,振武门被永久性封闭,商户搬迁,城隍庙以西日渐荒芜,渐变成一片芦苇湖。这片水湖,1936年的宁夏省会图赫然标识,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还是水波荡漾。

  解放后,尚勇巷的名字没有改变,但其周边则是时易世变。1951~1952年,在尚勇巷北侧建立一座土木结构的房式粮仓,储备量200万公斤。之后,又新建200万公斤容量的砖木结构房式仓一座,这就形成了当时银川最大的粮库——尚勇粮库。记得当年随父亲到尚勇粮库交公粮,粮库门前的几条街道,被牛车、马车、毛驴车拥塞得满满当当,真可谓“车水马龙”。卖水果、油饼、凉面、香烟的小贩沿街布摊,叫卖声不绝于耳。那时的热闹场面,至今难忘。

  1954年,在尚勇粮库旁新建的银川市碾米厂投产。随后,又增设了银川酱醋厂。于是,在这一带形成了银川规模巨大的粮食储存和深加工区域。自治区成立后,银川市人口迅速增长,尚勇粮库以西的水面被填平,修民房,建拖拉机配件厂,盖湖滨影院,尚勇巷逐步扩展。到了1981年,已形成东起中山街,西至中山公园1.5公里多长的宽阔马路,因其濒临以前那片城中湖,故更名为“湖滨街”。21世纪初,将中山公园南门至凤凰街一段打通。之后,又东延至丽景街。2013年,田园巷拓宽,唐徕渠“湖滨西桥”建成,湖滨街延伸并与金凤区新昌路连通。

  明代的都察院街,民国的尚勇巷,到今天的湖滨街,记录了600年来这条街道繁华——衰落——辉煌的过程,也诠释了城与湖的嬗变。如今,只有“尚勇小区”还在湖滨街的丰收巷与永丰巷间存身,记忆着时代的变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