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区作为老城区,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养老服务需求多元与空间资源紧张并存的现实挑战。同时,辖区内亦存在部分闲置的公共设施、老旧校舍、企事业单位存量房产等资源。如何将这些“沉睡”的资产转化为养老服务发展的新动能,成为区委、区政府着力破解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兴庆区委、政府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服务好“一老一小”重点群体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盘活闲置资产的决策部署,创新实施“145”攻坚行动,将盘活闲置资产作为推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锚定“老城养老”目标,紧盯区、街道、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任务,积极竞逐“银发经济”新赛道,全力助推兴庆区养老服务从“基础有保障”的1.0时代、“体系初建成”的2.0时代,加速迈入“品质化、融合化、智慧化”的3.0时代,推动养老服务从“保基本”向“优质量”、从“有保障”向“有活力”跨越,奋力打造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样板。
一、坚持规划引领,精准嫁接,让闲置资产成为养老服务的“新载体”
一是全面摸排,建立资产“一张图”。对兴庆区范围内的闲置国有资产、低效利用空间进行系统性摸排、登记造册、建立台账,详细记录资产位置、面积、产权、现状等信息,形成全区闲置资产“一张图”,为精准匹配养老需求奠定基础。今年以来已系统梳理停工项目12个、面积161.7万平方米,闲置房屋资产114处、面积157.4万平方米。二是科学评估,分类施策“定向盘活”。根据闲置资产的地理位置、建筑结构、周边人口密度及老龄化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可行性研究。对区位优越、结构良好的资产,优先规划建设街道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对分布社区、面积适中的资产,重点打造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站;对具有一定规模且环境适宜的资产,探索建设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认知障碍照护专区。积极推进将闲置的燕鸽湖幼儿园改造为大新镇公共养老中心,持续扩大优质医养服务供给。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使每一处盘活的资产都能精准对接养老服务短板。三是多元投入,激发市场“活力源”。在盘活方式上,不拘泥于政府直接投资,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模式。通过公开招投标、委托运营、产权置换、以租代建等方式,引入有实力、有经验的专业养老服务机构或社会资本参与闲置资产的改造和运营,引入通用环球青鸟运营中山南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减轻了政府一次性投入压力,又借助专业力量提升了服务品质和运营效率。
二、聚焦医养结合,提升能级,让健康养老的“成色”更足
一是织密机构医养服务网络。推动辖区7家养老机构全部与银川市第三人民医院签订就医“绿色通道”协议,实现医疗资源对养老机构的全面覆盖。支持宁红福利院、中心敬老院内设医务室,引导金色阳光颐养院等4家机构规范设立护理站,鼓励宜居康养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深度合作,形成了“医中有养、养中有医”的多元格局。同时,鼓励养老机构就近驻点设置“银发顾问”103名,发挥机构专业优势,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资源介绍、养老服务政策指导、养老方案的定制设计、家庭养老技术支持等。二是推动社区医养资源下沉。以项目建设为牵引,成功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在大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嵌入”养老功能和安宁疗护试点,配备完善医疗及康复科室,创造性开展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等服务。依托市民驿站、老年人活动中心等载体,整合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打造集养老、医疗、文化、助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居家康养服务综合体,全力构建“15分钟”居家康养服务圈。三是打造医养结合示范标杆。建设宁夏宝石花医院医养结合中心,突出“老年医学科直管”特色,融合病区护理优势,借助“惠养通”智慧平台,为失能、半失能长者提供“医、康、养、护、教”五位一体的全方位服务。盘活原宁夏报业集团闲置大楼,建成中山南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设置养老床位124张并引入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楼上养老、楼下看病”的便捷场景。
三、探索老小融合,代际和谐,让温情养老的“底色”更浓
一是创新“代际融合”服务模式。中山南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是这一模式的生动实践。该中心并非养老与托育设施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一体化布局、协同规划,实现了设施共用、服务联动与代际交流。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引入专业社会力量,为“一老一小”提供科学、规范、有温度的精准服务,有效提升了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二是统筹推进“一老一小”设施建设。在高质量推进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设的同时,前瞻性地谋划将其与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功能协同与区位联动。积极争取国家资金,计划将闲置的大新幼儿园改造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全面承担老年教育、文体娱乐、健康促进等功能,补齐老年人活动设施短板,促进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四、拓展多元业态,激活经济,让养老服务的“角色”更显
一是精准施策盘活存量资源。面对辖区闲置资产底数大、产权结构复杂的实际情况,针对非我区资产占比高的难题,主动对接协调,通过无偿划拨、协议转让等方式打通国有资产流转通道。成功将城东88亩闲置老厂房转型为“久辰里”特色街区,将城西老水厂升级为记忆文化旅游休闲街区,使老旧空间重聚人气、焕发活力,为旅居养老提供更多打卡地标。二是市场运作激活资产价值。通过举办招商引资大会、全民经济推介会等方式,搭建“政银企”合作桥梁,精准匹配市场资源。原北门旅游汽车站通过集中推介改造为闽宁文体馆;原国际商贸城借助携程等平台优势,引进多家品牌酒店,盘活面积达18万平方米;原沙湖宾馆通过社会资本投入,变身喆啡锐品酒店,成为“复古摩登”的都市会客厅。三是拓展“养老+”产业新业态。充分利用兴庆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拥有12家A级景区、317家餐饮老店及826家住宿单位),积极探索“旅居养老”新模式。鼓励各养老机构开放床位资源,承接旅居养老服务,将古城文化、黄河文化与养老服务相结合,让老年人在颐养天年的同时,能畅游塞上、品味人文,推动养老从单纯的民生事业向具有兴庆特色的活力产业延伸。
实践证明,将闲置资产盘活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是兴庆区破解老城区养老难题、实现养老服务提质扩容的一条有效路径。它不仅实现了国有存量资产的保值增值和高效利用,更快速补齐了养老服务设施短板,丰富了服务供给,提升了服务品质,增强了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下一步,兴庆区将持续深化“145”闲置资产盘活机制,推动更多存量资源转化为民生服务载体,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兴庆区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为全市乃至全区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兴庆经验”。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