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银川市民政局紧紧围绕保障民生主线,强化资金保障,提升救助能力,拓宽多元保障能力,不断推进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截至6月,发放各类救助补助金2.3亿元,惠及困难群众7.6万名。
“应保尽保”兜准底。认真落实救助条例、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符合条件的重残人员、重病患者、失能失智的60岁以上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困难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实施分档分类保障,对残疾人低保金给予 10-20%上浮。特困人员供养金与低保标准挂钩,同步提升。2025年市本级财政预算配套资金6228万元,不断加大保障水平和资金投入。上半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1.26亿元,保障对象39676人。
“应养尽养”兜牢底。着力提升特困供养人员生活质量建立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与相关保障制度挂钩机制,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救助标准按照不低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的1.3倍执行,集中供养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费为每人每月1250元,居全区五市第一。集中供养的失能、半能人员护理补贴标准分别按照不低于上年度不地最低月工资标准的75%和45%给补助,分散供养的失能、半失能人员按照自治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执行。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特困人员 1116人,累计发放救助供养金1041万元。建立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定期探访机制,常态化开展日常探访,督促照料人提升照护质量,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和生活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和适度提升。
“应救尽救”兜实底。在各项基本救助保障外,银川市不断加大对因突发灾害、重大疾病等引发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群众实施临时救助、助学救助、取暖补贴、慈善救助等兜底性、补充性专项救助。上半年,全市累计临时救助2321人次,发放救助金881万元。本级财政配套资金173万元,拟对300余名困难家庭子女就学给予就学救助。对接相关部门对低保、特困、低保边缘家庭等困难群众给予用水、用电、有线电视等减免补助。慈善帮扶精准发力,上半年筹集慈善款物达399.12万元,精准发放款物374.94万元,多元化募捐渠道拓展成效显著,募集量同比增长13%。新增社区慈善基金10支,实现全市14个街道(乡镇)的31个社区覆盖,有效补充基层救助力量。
“应补尽补”兜好底。关注残疾人、高龄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为14663名困难残疾人累计发放生活补贴资金1395万元;为22625名重度残疾人累计发放护理补贴资金1763万元。为17109名80岁以上高龄和低收入老人发放津补贴2818万元。对有集中照护意愿的困难重度残疾人开展集中照护服务,并对缺额资金给予补贴。全市累计集中照护400人次,集中托养人员在服务机构获得较好的生活照料和康复训练,家庭照护负担得到一定程度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