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办公厅:
根据《上报自治区党委巡视反馈问题及意见建议整改落实情况的紧急通知》,我局对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对自治区党委巡视组反馈问题及意见建议整改方案》进行认真梳理,现将涉及我局的四项工作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建设30所社区文化活动及养老服务场所落实情况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老龄事业的投入,将建设社区老年人活动服务中心列入““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从2011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在三区建设86个社区老年人活动服务中心。2011年市政府把建设30个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列为政府为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一。我局通过新建、改扩建、划拨、购买、整合社区房屋资源等方式建设了30个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建成面积10890平方米,每个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平均面积363平方米,并以此契机,加大社区文化及养老服务场所建设,截止2014年底,共建成78个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建成面积3万平方米,投入资金6000万元。建成日间照料中心10个,建成面积9545平方米,投入资金1000万元。活动中心按照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设置健身室、棋牌室、阅览室、多功能厅、居家养老服务站,室内外设置必要的无障碍设施。设施配置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健身器械、棋牌桌椅、多媒体点歌系统,以及方便老年人观看电影、听讲座、唱歌跳舞等娱乐设备。
为了加强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管理,制定下发《关于做好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管理运行的通知》、《关于对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管理运行情况进行督查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建立了统一的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管理制度,中心免费为老年人开放,通过组织老年人开展文体活动,发展老年人文艺团队,举办音乐、书法、绘画、健身、手工制作等培训讲座,开展老年人书画展、美术、书法、摄影大赛,活跃老年人文化生活。特别是我市举办的 “喜迎十八大,颂歌献给党”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文艺汇演,有千名老年人参与,取得了很大社会反响。社区居民普遍认为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建设是一项顺民心、顺民意的民生工程,是最直接、最现实地改善老年人生活环境,促进社区和谐惠民工程。
二、关于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建、购买、租赁等方式在三区建立28个老年人活动服务中心落实情况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在制定政策、统筹规划、资金投入、典型示范、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着力建立“9073”养老服务架构,打造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加快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从2011年起,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把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列为政府为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一。市财政投入6000万元,通过新建(改扩建)、购买、整合社区房屋资源、政府划拨房产等方式,在社区高标准建设了集健身、棋牌、阅览、多功能厅、居家养老服务站等服务功能的社区老年活动中心78个,建成面积3万平方米,并配置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健身器械、棋牌桌椅、多媒体点歌系统以及方便老年人观看电影、听讲座、唱歌跳舞等娱乐设备。每个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每年给予5万元运行保障经费,配备1-2名公岗服务管理人员。明确提出养老机构水、电、暖按居民收费标准或服务价格执行。投资1000万元建设资金,建设10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成面积9545平方米。通过新建、改扩建、整合村房屋资源等方式建设71个农村幸福院,解决农村老年人就餐、文化娱乐、日间照料等养老服务需求。为了确保十二五期间,建设86个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22个街道(乡镇)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目标任务完成,协调市规划局在兴庆区宁港财富中国、新水桥安置区、上前城安置区、友爱五队安置区,金凤区西夏苑农垦创业城、上海西路、颐和金凤花园,西夏区隆光西翠芳庭安置区和旧城改造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日间照料中心用房8个,每个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左右。协调市住房保障局在高桥二期、盈北二期、友爱、平伏桥、盈南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中规划5处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用房,每个活动中心不少于350平方米。
二是扎实推进养老服务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对失能失智半失能和高龄老年人身体生活状况进行摸底评估的通知》,对三区失能失智、半失能和高龄老年人身体生活状况进行摸底评估,筛选出962名生活困难老人作为政府购买服务对象。与宁夏农工党协作打造了“同心”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基地,引入社会组织宁夏上陵邦尼老年护理服务中心培训居家养老服务人员168人。
三是出台政策,促进养老机构快速发展。为了大力推进养老机构建设,2012年7月,市政府出台了《银川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明确规定对民办养老机构给予5000元补助,每年每张床位运营补贴1200元。2015年1月16日,市政府出台《银川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对民办养老机构自建每张床位给予1.2元补助,租赁给予1万元补助,每年每张床位运营补贴2000元。政府对民办养老机构支持,充分鼓励我调动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全市养老机构由7家增加到22家(含自治区2家),养老机构床位由1040张增加到5463张,基本满足社会养老需求。2013年我局争取46亩建设用地建设爱心护理院,总建筑面积42119平方米(地上建筑物36049平方米,地下车库6070平方米),项目总体规划,分期实施。2014年已完成一期建设,建设了3700平方米,床位90张。2015年继续争取中央、自治区和银川市配套资金进行续建。
三、关于大力推广居家养老模式落实情况
一是政策引导,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居家养老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核心内容,是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我市从2009年开始在全区率先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已初步形成了由各县(市)区指导、街道监督、社区提供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为了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2010年市委、市政府把“建设6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1500名老龄低收入老年人购买服务”列入政府为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一,同年1月8日,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制定了明确的扶持政策,即对居家养老服务站照料室每个床位(含躺椅)、每张老饭桌一次性补贴1000元,日常运营费每年每个床位(含躺椅)、每张老饭桌补贴200元;对居家养老百岁老人、“三无、五保”老人、80岁以上低收入生活困难老人,每人每月给予100元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政策扶持措施加快了我市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92个,社区日间照料室93个、床位共计258个,设立助餐点22个,餐桌227张。依据宁夏援通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搭建银川市为老服务信息平台4个,安装居家养老服务呼叫器7439余户。通过购买服务,政府为2952名老人购买了居家养老服务,累计350余万元。社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116家家政服务公司、服务行业等为老年人提供了居家养老有偿服务。由党员、干部、学生、军人、低保户,以及社区医疗卫生站等组成志愿者服务队伍,为老年人提供了无偿志愿服务。
二是典型引路,推动居家养老规范化建设。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先后下发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方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进度计划》、《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标准》、《关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组织召开了全市居家养老服务现场观摩交流会等推广模式。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服务模式。如利群社区、新宁社区、正茂社区、锦绣苑社区等充分利用社区服务设施优势,探索出“走进去、请出来”服务模式。文艺巷社区、翟靖巷社区、中强社区等,社区与周边各商业网点达成上门服务协议,建立便民服务联系卡,通过入户为居家老人提供优质价廉的服务。同时重点招收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组成有偿、无偿服务队伍,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提供上门服务。金波社区开展“邻里互助服务”,发动辖区内的单位和高校学生建立了四支志愿者队伍,为老人提供服务,组织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与需要居家看护的老人结成对子,提供服务。宁朔南路社区实行“党员楼栋负责制”,将加入为老服务队伍的党员名单及联系方式在楼栋的醒目位置公示,老年人有什么需求,可直接拨打电话。艺术巷社区的“邻里驿站”、宁华社区的“联片包干负责制”、梦园社区的“居家养老指定服务点”等服务形式得到老人和居民的赞扬。
四、关于调整理顺街、居职能,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落实情况
(一)推进街道、社区职能转变。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银党发[2010]46号),在街道成立市民服务中心,将原社区承担的政务服务项目全部上交街道市民服务中心,服务项目包含社会救助、就业、社保、医保、计生、住房保障等民生服务内容55项,实行开放式办公,前台接待受理,过程提供代理,后台协同办理的“一门式”服务,搭建了方便群众的政务服务平台和基层社会管理的载体,解决老百姓办事“多门”的问题,同时,也使社区从繁忙的行政性事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服务居民,加快向服务型自治组织转型。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强化内部管理、开发政务服务平台和政务信息网、建立市、县(市)区、街道乡镇三级政务服务联动机制,为居民提供便捷、亲和、透明的服务。2014年灵武市街道也同步建立了市民服务中心,目前全市23个街道全部建立市民服务中心并规范运行,26个乡镇全部成立了民生服务中心。
(二)推动市民服务中心规范运行。一是硬件设施配备齐全。各街道利用现有基础,通过改造、整修、调剂等方式,不断完善各中心服务大厅,最大的市民服务中心面积达200平方米,最小的也有40多平方米。二是便民设施标准化设置。各市民服务中心统一设置了服务中心标牌和标志,前台办事台面、引导服务台、接待座椅等,为居民提供办事告知单、书写工具、饮用水、老花镜等便民设施,还配置了触摸查询机、电子显示屏、满意度测评器等设施。三是整合了服务窗口。对原有民政残联、住房保障、计划生育、民族宗教法律、社会保障、就业创业、党员服务、综合受理8个窗口进行了重新调整设置,整合为党政综合、社会保障、民政残联、计生卫生、就业创业5个窗口,保持服务内容不变,既优化了前台资源,又提高了后台办事效率,对推进街道市民服务中心健康有序运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四是规范了服务项目。目前各街道市民服务中心主要办理计划生育、就业社保、民政社会救助等9大类55项公共服务。近期,部分市民服务中心按照“三减少两提高”的要求,对原在辖区部门办理的城乡低保、五保待遇审核、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等6项办理事项试点下放到各街道市民和乡镇民生服务中心办理,同时对申请城乡医疗救助等4项办理事项缩短了办理时限,极大方便了群众办事,进一步提高了办事效率。目前,进驻市民服务中心办理的事项中,需自治区职能部门审批的有5项,需市直职能部门审批的有11项,辖区职能部门审批的有4项,街道直接办理的有35项。五是实施网络信息化建设。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区政务服务网上审批及区市县乡四级政务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宁政发[2010]76号)文件的精神,市辖区中兴庆区已完成了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三级政务服务业务处理、电子监察、视频监控和协同办公等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在此基础上正在开展区、市、县(区)、乡镇(街道)四级网络视频监控建设。电子政务系统四级联网,提高了市民服务中心的服务便捷度和效率。
(三)社区(村)代办点创新发展。为了与街道(乡镇)市民(民生)服务中心公共服务相配套,在全市205个社区全部设立了社区代办点,281个村设立了村民代办点,为居民代办24项公共服务事项,并且针对行动不便、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开展网格化管理上门登记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居民办事。灵武市农村社区代办点率先实现了信息化联网代办服务。
中共银川市民政局委员会
2015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