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个人中心 无障碍 长者版

关于梳理挖掘地名文化加强地名文化遗址保护的通知

保护视力色:              字体颜色: 【       绿 】        恢复默认     发布日期:2019-07-15


各县(市)区民政局:

地名是地方历史的印迹,是地方文化的反映。银川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地名文化遗产。这些地名文化遗产见证了银川及所辖各县(市)区的发展变迁,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地理和文化内涵,是银川历史文化的凝结和保留。为加强银川地名文化挖掘和保护,推进地名文化传承,彰显银川悠久历史与文明,经研究,决定在全市开展历史地名及地名文化遗址梳理摸排和挖掘保护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梳理摸排及挖掘保护范围

(一)史志典章中有记载、表述的地名。

(二)能反映银川及所辖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变迁的地名。

(三)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的地名。

(四)民间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地名。

(五)古街巷名称。

(六)历史建筑及名胜古迹名称。

(七)山水名胜名称。

二、工作任务及措施

(一)开展历史地名及地名文化遗址梳理摸排。各县(市)区在梳理摸排基础上详细掌握各自辖区范围内的历史地名及地名文化遗址数量、名称、及分布状况。

(二)挖掘地名文化内涵。开展历史地名及地名文化遗址信息采集、挖掘,逐条开展名称来历、含义、历史沿革、重大人物和事件、史志传说以及使用情况挖掘考证,逐条形成释文,在此基础上,各县(市)区分别形成《地名保护名录》及《地名文化遗址保护名录》。

(三)推进图录典志编纂。把此次历史地名及地名文化遗址梳理摸排工作与地名普查图录典志编纂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历史地名及地名文化遗址的走访、考证,进一步弄清地名名称、来历及沿革,提高地名含义的准确性,以此次地名文化考证来检验图录典志编纂质量,推进图录典志编纂进程。各县(市)区要立足本次历史地名及地名文化遗址摸排考证发现人才,邀请相关专业人才及相关部门做好图录典志质量评审,加快编纂进程。

(四)建立地名文化遗址分级保护机制。区分地名文化遗址重要性、影响力等情况,各县(市)区分别建立县乡村三级分级保护地名文化遗址工作机制,并采取造册、挂牌、月报等多种保护措施。特别重要的地名文化遗址可报市民政局,申请市级保护。

三、相关要求

(一)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各县(市)区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各界群众积极参与历史地名及地名文化遗址摸排保护工作,依靠群众智慧挖掘地名文化,营造重视地名文化、保护地名遗址的群众自觉和社会氛围。

(二)尊重历史,保障传承。要树立保护老地名就是在保护历史的理念,各县(市)区民政局面向社会公布具有突出保护价值的历史地名,按照“相对稳定、有利传承、合理应用”的原则,出台配套政策或保障措施,禁止随意更改重要历史地名,恢复具有突出文化价值的古地名,矫正以讹传讹的旧地名,融入地方文化特色规范命名新地名。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蕴涵丰富历史文化的地名进行发掘、保护利用和推广,使地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分类、分级和分层保护,保证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有效传承,保留“银川记忆”。

(三)认真落实,形成战果。把此次梳理挖掘地名文化,加强地名文化遗址保护工作作为加强地名管理的一场硬仗,认真抓好落实,切实排查出名称,考证准含义,弄清楚沿革,确保取得胜利,在2019年8月10日前向银川市民政局上报名称准确、考证翔实,经得起推敲的《地名保护名录》及《地名文化遗址保护名录》。

附件1.银川市地名释文文例

   2.南薰门地名遗址释文文例

银川市民政局

2019年7月10日

(此件公开发布)

银川市

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现状)。1944年宁夏省城改为建制市,正式定名为“银川”(名称起源)。历史以来,银川地名由来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明末清初,有官吏文人始用“银川”一词咏景,当时诗中的“银川”泛指居贺兰山峰岭之上,可俯瞰的黄河西岸沟渠湖泊相间、水光潋滟的河套平原。清康熙年间,宁夏府城内创建了银川书院。乾隆年间出版综述宁夏全境的地方志书《银川小志》,从此“银川”指代范围趋于具体,1944年宁夏省城改为建制市,正式定名为“银川”。第二种说法:“银川”一名有“唐宋时今陕西省北部的银川郡、银川砦之名随党项族人西迁至此”之说。第三种说法:因银川区域地势一马平川,再加盐碱较重,地面常呈银白色,故被称为银川。(名称含义考证)

南薰门

“南薰”原作“南熏”,相传相传虞舜所作《南风歌》有“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等句,后借指南面刮来的风,唐代时期,“南薰”指宫殿名,后泛指宫观楼殿,也指门名。(以上为地名含义及来历)  银川南薰门位于银川老城南薰路与中山南街交叉口处。(此句为地名遗址所处位置)  南薰门为银川古城六大城门之一,是至今保存下来的惟一的最完整的城门楼,群众习惯上称之为“南门楼”。门楼坐北朝南,前面有开阔的广场,是银川市举行重大庆典集会的场所。南薰门通高27.5米。砖包台基高7米,长88米,宽24.5米。台基正中壁有一南北向拱形门洞。台基北面门洞两侧有对称式的台阶,可登临而上。2018年,为整顿市容、畅通交通拆除两侧观礼台。在高大的台座中央,建有歇山顶重檐二层楼阁,高20.5米。整座建筑结构严谨,廊檐彩绘,红墙碧瓦,气势宏大,素有“小天安门”之誉。(这一段为地名遗址外观介绍) 南薰门始建年代不详,相传为1020年西夏党项族首领李德明将都城从灵州(灵武)迁至怀远(银川),大起宫室,扩建城池时建造,明洪武年间重修宁夏卫城,有“南曰南薰,上建南薰城”之记载。清乾隆三年(1739年)发生大地震,府城尽毁,城门亦坍塌。乾隆五年又重建,有“南楼秋色”一景。清宣统三年(1911年),南薰门毁于战火。民国初年再次修复。1953年,人民政府拆除了南薰门东西两侧的城墙,开辟了南门广场。1979年在门楼两侧修筑观礼台,南北种植花草树木。南薰门经过多次修葺后,在周围现代建筑物的烘托下,显得更加宏伟壮观。1985年被列为“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沿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