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个人中心 无障碍 长者版

“社区食堂+多元助力”可持续发展模式 让广大群众吃上暖心饭

保护视力色:              字体颜色: 【       绿 】        恢复默认     发布日期:2023-05-26

银川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未来社区”“完整社区”创建为契机,建立“社区食堂+多元助力”可持续发展模式,着力解决老年人做饭难题,让老年人就近吃上“暖心饭”“幸福餐”。

坚持“社区食堂+政府助力”,让民生实事更有高度。持续将社区食堂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全市累计投入4360万元,建设社区食堂(老年助餐点)214家(其中城市社区食堂99家,农村115家),每年服务群众46万人次,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综合设施和“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全覆盖。2022年以来,投入660万元,为全市48家社区食堂开展明厨亮灶提升改造,以“小食堂”助力养老“大民生”,切实有效提升老年群体获得感和幸福感。强化制度保障,率先在西北五省制定出台《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移交与管理办法》,明确新建居住小区时,按每百户不少于30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制定《银川市社区食堂(老年助餐点)建设运营管理办法》,加强标准化管理,为社区食堂考核评测提供依据,为助餐企业给予房产场地支持、税费减免、水电气暖优惠300万元,发放运营补贴214万元。

坚持“社区食堂+公益组织”,让便民服务更有温度。引入北京幸福颐养、山东青鸟软通、南京索酷等养老服务头部企业,培育打造“金色阳光”“金凤悦邻里”“灵武福灵”等一批品牌化,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实惠、便捷、高效、专业的配餐、就餐、送餐服务。统筹管理120家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等资源,最大程度挖掘社区资源助力社区食堂建设,以助餐服务架起老饭桌和困难老年人的“暖心桥”。争取国家居家改革试点资金402万元开展“六助+N”服务,针对全市60岁以上的散居特困、低保、低保边缘、计划生育困难家庭中的失能半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等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以“为老为小”公益创投等项目为依托,以社工站作为资源链接点,用好用活社区(村)志愿服务队,探索助老服务“时间银行”,发动志愿者定期参与食堂服务1400人次,有效减轻企业人力成本。吸纳社会爱心慈善捐助资源,促进社区食堂可持续发展。鼓励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慈善机构、社区居民等捐款捐物,2022年以来累计接受社会各界捐助款物120万元。

坚持“社区食堂+智慧平台”,让助餐服务更有精度。成功申报全区居家和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投入1000万元建设智慧养老信息平台,累计录入老年基础数据26万条,配套社区食堂智能终端,为社区食堂配备扫脸、刷卡支付设备,实现网上点餐配餐功能。由大数据管理平台、硬件监控设备与高清图像算法组成,实现人员行为分析、实时信息展示与环境监控等功能。将食品追溯、食品储存、物料管理等一系列信息实时记录在大数据管理平台中,确保食材安全。通过对后厨工作人员行为自动分析实时监控后场卫生情况,确保加工安全;消费者与监管人员通过系统与后厨工作人员进行实时互动,加强群众监督和食品安全监管参与度。

坚持“社区食堂+市场运作”,让持续发展更有效度。积极探索养老助餐“新路子”,不断增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变“一时火”为“一直火”。引入第三方开展连锁化运营,打造七子连湖社区、满城北街、长城机床厂社区食堂,为辖区居民提供便民优质服务,助力“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探索“服务外”“中央厨房配餐”“公建民营”等多元化老饭桌运行管理模式,盘活养老助餐服务。探索老饭桌社区自营、社会代管运营。面向社会将有能力、有实力、有爱心的民营餐厅引入开办社区食堂,不断提供服务供给,切实满足老年人对饭菜质量的高标准需求。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惠民便民利民覆盖面,增设“老人生日餐”“幼小托管餐”“外卖窗口”等特色服务,结合不同人群需求,推出堂食就餐、规模配送、配送入户等个性化服务。以标准化建设入手,从建设规模、运营模式、服务内容、服务标准、人员配备等方面制定规范,建立长效机制。以降低成本、开源节流为导向,整合部分社区运营能力较弱的老饭桌,优化服务能力和布局,新建中心厨房,引入社会化运营机构托管运营服务,创新“中心厨房+中转配送+社区送餐助餐”。建立自我‘造血’机制,坚持专业化的市场运营,通过开源节流在细节上不断优化,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走可持续可复制发展新路径。

分享到: